第122部分(3 / 4)

已注意但仍無堅決的概念。比如秋收暴動非軍事不可,此次會議應重視此問題。……須知政權是

由槍桿子中取得的。

這似乎是毛澤東第一次用了這個著名的警句。十天以後,在中共湖南省委員

會的會議上,他又重複了這句話,並加上了在現在的情況下,黨的 60%的精

力應該放在軍事運動上。②他深信,只有軍隊,或者說有組織紀律的游擊隊,

才能與白軍打仗;群眾無法赤手空拳去打白軍。

1927 年秋,在不斷革命的齊里亞主義①的幻想佔有瞿秋白等領導人頭腦

的情況下,中央委員會一時相信能夠實現;但是不久這些希望與幻覺都化為

泡影。就毛澤東來說,在秋收起義以後他從沒有動搖過,深信要使革命延續

下去,紅軍是不可少的。

直到 1930 年夏末李立三路線失敗為止,毛澤東認為軍隊的中心作用只是

一個暫時現象;以後他才認為農村包圍城市是中國革命的長期模式。(我將

① 《毛澤東集》第 9 卷,第 27—28 頁。(著重點是我加的。)

① 關於日期為 1927 年 8 月 20 日和 30 日的兩封信的全文,和認為這兩封信是毛澤東所寫,見《毛澤東集》

第 2 卷,第 11—24 頁。這兩封信的英譯文摘錄及對其意義的分析,見我的文章《論 1927 年毛澤東“異端”

的性質》,《中國季刊》第 27 期(1964 年 4 — 6 月),第 55—66 頁。

② 《毛澤東集補卷》第 2 卷,第 297—298、299—300 頁。

① 一種神學教義,認為基督將以有形的方式復臨大地,在全世界建起一個神權 王國,從而引進基督教的千

年國度——譯者。

隨後再談毛澤東思想的戰略方面。)但是,儘管他關於革命時間表的想法有

這些變化,他的軍隊與群眾之間關係的觀點,只要鬥爭的形式主要是軍事的,

卻一直堅定不移。實質上,這樣的關係被概括為魚與水的隱喻,這是他在 30

年代提出來的。很清楚,這一提法並沒有低估人民群眾的重要性,因為沒有

群眾同情與支援的“水”,革命軍隊的“魚”就會無助地死去。因此,共產

黨人必須精心地培植人民支援的根源,使得維持他們的“水”不致於乾涸。

同時,毛澤東的隱喻也表現得很清楚,軍事鬥爭將由紅軍代表群眾來進行,

而不是靠群眾自己。

細緻地分析從 20 年代到 40 年代毛澤東思想在各個方面的發展,將會在

很大程度上與第 3 和第 10 兩章中的按序敘述重疊。毛澤東的關於革命的目的

和策略想法的主要特點,將只按主要階段簡要地綜述如下。

早在 20 年代,在井岡山,毛澤東不僅發現了正規組建的游擊隊的重要

性,而且發現了根據地的重要性。在根據地,紅軍可休整,可發展與居民的

接觸。沒有這些,紅軍的作戰只會成為軍事冒險。然而,在那個階段,毛澤

東在他在偏遠山區的作戰行動和不僅李立三而且毛澤東本人也在滿懷信心地

期望的全國“革命高潮”之間的關係上,並沒有清楚的認識。在 1928 年 11

月 25 日《井岡山前委對中央的報告》中,毛澤東斷言井岡山紅軍的活動,不

算是暴動,這只是“打江山”,只要沒有全國的革命高潮出現,情況會繼續

是這樣。但是,毛澤東很快萌生紅軍控制區域的迅速擴大,可大大地促進革

命潮流高漲的思想。這樣,在中央來信要求毛澤東和朱德將隊伍分得很小,

散向農村中,目的在於儲存紅軍和發動群眾時,毛澤東在 1929 年 4 月 5 日《前

委致中央的信》中回答說,中央此信對客觀形勢及主觀力量的估量都太悲觀

了。信中向中央建議,在國民黨軍閥長期戰爭期間,中共要和蔣桂兩派爭取

江西,同時兼及閩西浙西,以一年為期完成此計劃。在此一年中,要在上海、

無錫、杭州、福州、廈門等處建設無產階級鬥爭的基礎,使能領導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