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與國家:
敘事史》。
9.文學趨勢:通向革命之路,1927—1949 年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一般狀況已在本書上卷《文學的趨勢 I:對現代性
的追求》的書目介紹中加以討論,本書目提要提供那一章和本章撰寫時未獲
得的更多資料資訊。
自 1976 年“四人幫”垮臺以來,學術活動的復甦導致中國現代文學研究
成果的豐收。(按照中國史學界年代分期,“現代”指 1917—1949 年,“當
代”指 1949 年至現在。)在迅速增加的刊物中,至少有六種是現代文學史料
和研究刊物,最值得注意的有:《新文學史料》,重點登載了茅盾的回憶錄
及其他重要史料;《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和《中國現代文藝資料叢刊》。
此外還有若干專門的魯迅研究刊物(1981 年為魯迅誕生一百週年)。大部頭
《中國文學家詞典》正由北京語言學院刊行:現代篇第一卷在 1978 年以初稿
形式出版,載有 405 位文學家的傳記;第二卷在 1982 年出版,載有 582 人的
傳記。本章提到的公認為優秀的文學史著作,包括李何林、王瑤和劉緩松所
著的文學史著作,已經再版印行,一批新專著也已出版。
一個新的為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服務的全國檔案中心正在建立中;未來的
檔案中心將設在北京附近 16 世紀建成的一個古廟內。據《中國文學》(1983
年 2 月)提供的資訊,館藏“將包羅 1919 年五四運動以來現代作家、理論家、
翻譯家和文學活動家的手稿、照片、肖像、參考影片、錄音帶和錄象帶,以
及他們各種版本的作品、刊物和其他重要資料”(第 137 頁)。現在已經開
始實施的也許是最具雄心的計劃,是《中國現代文學史資料彙編》(乙種)
叢書,該叢書將收有關於文學運動、社團、爭論以及關於作家及其作品的資
料,附刊載在報刊的作品和文章的索引。這個大專案是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
學研究所主持下十餘所名牌大學的學者的一項共同研究計劃。這套叢書完成
時(計劃在 1985 年完成),數量可達數百卷,將成為從事這個領域研究的中
國及西方學者和研究者的最有價值的資料寶庫。
然而,中國學者的研究成果的解釋質量不一定配得上極大的數量,雖然
1976 年以後的著作表現毛澤東思想意識少些,但是沒有放棄過去 30 年連續
不斷的思想運動形成的基本馬列主義框架。近來出版的大多數專著仍然往往
會著重研究 30 年代文學論爭和黨領導在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在延安文學界
的重要作用。因此,左翼作家文學思潮和作品比非左翼作家或有美感的作品,
特別是在戰時重慶和淪陷區上海的作品,受到更廣泛的研究。在現代時期的
作家中,魯迅仍然是佔據政治上奉為神聖的地位的傑出偉人,雖然少數研究
專著(如劉再復和林非著的一部令人愛讀的傳記《魯迅傳》)試圖從人的角
度更客觀地描繪魯迅。
近來出版的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專著大多突出六大作家,排列次序是:
(1)魯迅,(2)郭沫若,(3)茅盾,(4)巴金,(5)老舍,(6)曹禺。
在夏志清著《中國現代小說史》中受到高度評價的作家——張天翼、吳組湘、
沈從文、錢鍾書和張愛玲——似乎在中國文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