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把這些家庭加以分類,並按耕地規模和財力對它們加以比較時,
可以明顯看出大農戶賺的錢是小農戶的二至五倍,同時他們從市場銷售賺得
的錢也高得多。事實上,一些對豐潤縣(河北)典型的華北農村的調查表明,
富有農民的總收入中,非農業收入來源所佔的份額是很小的。④扣除包括消費
支出、賦稅、折舊和意外費用在內的全部農本後,最富有農戶的剩餘部分要
遠遠超過其他的農戶。雖然這些農戶提供該村上市剩餘農產品的最大部分,
但是與擁有部分耕地的農戶和佃農相比,他們對每單位穀物產量的投入也少
一些。由一小群富有農戶提供全村上市餘糧多達一半或更多,這種模式決非
罕見。①
另有幾個其他市場特性與農戶的規模有關。農戶調查資料表明,小農戶
為上市農作物投入的土地和勞力要佔更高比例,同時,這樣的專業化——專
門生產經濟作物或特種糧食——要求農戶投入更多的勞動。②另一方面,大農
戶為上市作物投入的土地和勞力比例比小農戶要小一些。看來,這一時期農
戶的數量成倍增加,農戶的平均規模繼續下降。同時,更多的小農戶利用農
地價格的上漲,開始從事專業化生產。勞動報酬的提高使小農戶能從市場購
買糧食,因為他們生產規模小,不能在自己的土地上生產糧食。由於專業化
生產和交換的增加,無論大、小農戶,單位土地一年中投入的勞力都比過去
多。但是,這樣的發展使小農戶僅能支援下去,不妨說,僅免於遭沒頂之災。
如果遇上歉收、意外債務或市場交換價格不利,他們的生活立即就變得悲慘
而無保障了。
總之,從 19 世紀 70 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特別是在興建鐵路之
後,農業迅速商品化,使得大多數村民能夠供養更多的人口,並且支援小的
城鎮逐步發展。這種土地制度針對新的市場壓力,作了許多調整,沒有造成
農村的嚴重失業,沒有從國外進口大量糧食,也沒有產生嚴重的通貨膨脹。
但是這是一種脆弱、複雜和相互嚴重依賴的農村經濟,一旦面臨外界的嚴重
打擊,就會迅速波及整個農業,從而成為生產和交換嚴重脫節的犧牲品。
② 滿鐵太平洋問題調查準備會:《從農家之經營和經濟狀態所見滿洲農家和華 中農家的比較》,第 60 頁。
③ 卜凱:《中國農家經濟》,第 65—80 頁。
④ 滿鐵北支經濟調查所:《昭和 12 年度農家經濟調查報告:豐潤縣宣莊鎮,米 廠村》,見附錄。
① 馬若孟:《近代中國農業的商業化》,載 W。E。威爾莫特編:《中國社會的經 濟組織》,第 173—191 頁;
見第 186 頁。
② 同上書,第 184—185 頁。
農業危機
在 1920 年以前,觀察農村情況的人,幾乎沒有誰對農業即將發生的災難
發出過警報。不論是查閱中國知識界的非官方的印象,還是查閱海關特派員
——他們每年都熱心地記錄下他們供職的周圍地區的情況——的官方報告,
農業情況都在逐步向前發展,只是有時因歉收而減慢下來。就是在地方這一
級上——偶有農村長期情況的僅有記錄——也看不到農業生產或收入持續地
有過較大下降。江蘇省以租佃關係普遍、地租沉重以及佃戶與地主間暴力衝
突頻繁而聞名,該省為財務管理做的土地記錄表明,只是在 1920 年以後才發
生收租和交納土地稅的大幅度波動,而在 1890 年到 1920 年期間一直是相對
穩定的。①
可是在 1920 年以後,文字記錄普遍顯示,實際的困難困擾著農業。海關
官員一直提到法律和秩序遭到破壞,運輸和市場銷售混亂,以及遍及全國廣
泛失控的水旱災害。W.R.邁爾斯 1931 年從山東膠州報導,“回顧這 10 年(20
世紀 20 年代),山東省經歷了一系列自然的和政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