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首《愛腳》的快板,恢諧生動,深受指戰員們的歡迎:兩隻腳,有功勞,一舉一動離不了。聽說行軍我高興,立功機會來到了。
第一走路要把我放平,不要西歪又東倒。第二萬一起了泡,穿破、擠水、煤油調,千萬莫把皮撕掉,宿營讓我洗個澡,將來總結行軍時,給我記一大功勞。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共產黨軍隊的領導不是當官做老爺,而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後。在艱難的行軍途中,軍長秦基偉親自下伙房做飯,並指導炊事員怎樣才能把飯菜做得更好,使廣大指戰員深受感動。
渡過了淮河,人民的風俗、生活習慣和城鄉的景色,都與北方大不相同。
村鎮上的街道漫長而狹窄,小攤上擺著竹器和魚蝦,人們說的話也使北方來的戰士聽不懂,到處給人一種新奇的感覺。沿途盡是水田,到處流著清澈的溪水,氣候也與淮河以北有顯著的差別。
一過淮河,部隊就進入了大別山地區。這裡大部分是過去的紅色區域,工農紅軍曾長期活動在這裡,以後又成為抗日戰爭時期及人民解放戰爭時期的解放區。富有革命傳統的廣大人民群眾,對於弟兵表現出無比的熱情。這裡也曾被白崇禧的部隊長期盤踞,給人種下了極端仇恨的種子,尤其是匪首張塗和他帶領的匪徒,人民提起來無不咬牙切齒。
淮河南岸的潢川,本是一座秀麗的城市,也是大別山的門戶。這裡也是軍事上的重鎮,是幾條公路幹線的聯接點。經過國民黨軍隊的長期蹂躪,城市冷落,商業蕭條,牆壁上還殘留著敵人暴政的遺蹟:偽鎮公所繪製的“獨子要應徵”、“和尚道士要當兵”等標語。當地流行的一首歌謠說:“生下孩子給老蔣,打下糧食給保長,黎民百姓餓肚腸。”敵人強迫抓壯丁造成了許多悲劇。潢川第二區小流店村的青年農民胡胖子、吳莊材,不願給蔣介石當炮灰,都叫自己的母親用菜刀砍斷了右手。青年農民李成海為了逃避當兵,讓妻子用針刺破了他的眼珠,變成了瞎子。
大別山是這個部隊的誕生地。當年兵團司令員兼政委陳賡,在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四方面第十二師師長,帶領部隊長期戰鬥在這個地方。
在部隊到達新城時,他回憶說:內戰時他曾來過這裡四次,並在附近的山頭上負過傷。當晚他住的房子,就是當年鄂豫皖工農民主政府所在地。
部隊經過湖北和安徽交界地區時,必須越過高大險峻的唐家山。這給炮兵部隊增加了巨大困難,指戰員謹慎地在峻峭的山崖上行進,遇到牲口不易透過的道路時,便把大炮卸下來扛著走。為了不影響進軍,副連長成祥瑞扛著173斤重的炮身走了一里多路,馱手於潤流獨自扛著197斤重的炮腰爬過了三里高的大山。有一次牲口摔傷不能走路,營長賈文先扛上50多斤重的炮前架,爬過了五里高的山峰。當炮兵部隊愉快地唱著歌到達宿營地時,駐地群眾非常驚奇,以無限欽敬的語氣說:“你們怎麼能過得了這座山呀?從前‘中央軍,炮隊死了好多牲口,幾次都沒有過得來呢!”大別山對革命有巨大的貢獻,他們的子弟成千上萬地湧進革命部隊。許多人為革命事業獻出了寶貴生命,許多人經過千錘百煉,已成長為人民解放軍優秀指揮員。第十五軍軍長秦基偉就是大別山的兒子。他的家鄉在湖北省黃安縣,當他還沒長到槍高,只有13歲時,就參加了黃麻起義。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四方面軍經理處監護連排長,總部手槍營連長,少共國際團連長,警衛團團長,紅四方面軍總參謀部補充師師長。抗日戰爭時期,任一二九師秦賴支隊司令員。晉冀豫軍區第一軍分割槽司令員,一二九師新編第十一旅副旅長,太行軍區第一軍分割槽司令員。象第四兵團的副司令員兼參謀長郭天民,十三軍軍長周希漢,十四軍軍長李成芳,都出生在大別山地區。
3月25日,部隊經過麻城北面一個叫大河鋪的集鎮,這裡是第三十八師師長徐其孝的家鄉。他懷著激動地心情回到了離別了20年的家鄉,一進村,發現一切都變得不認識了:原來相當熱鬧的一座市鎮,現在只剩下了六戶人家。他家裡的房子已經變成廢墟,父親、哥哥、弟弟都被敵人殺害,只有70多歲的母親僥倖活下來,以行乞為生。周希漢軍長是湖北麻城人,他回到故鄉後,竟找不出哪一堆長滿荒草的敗牆是自己的家門。李成芳軍長是16歲離家出走當紅軍的,這次他率領部隊恰巧經過他的家鄉麻城李家河。部隊走進村莊時,村裡的人都擠在村口歡迎他。但他幾乎一個人也認不得了,好半天才看見他的叔叔李清義。李老先生悲憤地對他說:“你走後,白黨把大別山壓死了。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