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部分(3 / 4)

 月6 日《東北日報》發表了《部隊教育的方向》的社論,進一步闡明瞭這一工作的重大意義:訴苦運動是部隊教育工作一個具有極其重大意義的創造。這種群眾性的訴苦證明,罪惡決不是單個地或偶然地發生的。大家來自山南海北,都受到同樣的痛苦,都同樣受凍受餓受辱捱打,這證明普天之下都存在著兩種人,一種是壓迫人的人,一種是受人壓迫的人。

前一種人經過各種線索的追尋,都歸到蔣介石那裡,蔣介石就是他們的頭子。後一種人經過各種事實證明,都歸到共產黨這裡,共產黨為人民辦事,是被壓迫的勞動人民的領袖。

要報仇雪恨,只有和共產黨一起,大家聯合起來打倒蔣介石。

經過推廣和引導,訴苦運動在東北人民解放軍各部隊中大規模開展起來。

同年9 月28日,中共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親自修改並向全軍批轉了這一政治工作經驗,於是,一場以“訴苦三查”(訴舊社會帝國主義和國內反動派給予勞動人民之苦、查階級、查工作、查鬥志)為核心的新式整軍運動,在全國各戰場的解放軍部隊中展開。

1948年3 月7 日,毛澤東在《評西北大捷兼論解放軍的新式整軍運動》一文中指出:人民解放軍用訴苦和三查方法進行了新式整軍運動,將使自己無敵於天下。

的確,在黑土地上,東北人民解放軍已經敢於稱“無敵”了。因為,在強大有力政治工作鼓舞之下,東北野戰軍不僅越戰越勇,而且是愈打愈大。

到1948年7 月,在羅榮桓的親自組織下,東北人民解放軍先後編組了二線兵團37萬人,有力地保障了野戰部隊的兵員。

為了適應大兵團、正規化、攻堅戰的需要,林彪親自主持了東北野戰軍的師以上幹部軍事會議,深入總結兩年多來的作戰經驗,系統地提出若干軍

事原則。他認為:“勝利不僅是靠一時的指揮,而且靠事前事後的準備和建設。”運用戰例,“特別注意用經驗來教育的辦法,戰後檢討、戰前討論、想辦法、好的壞的戰例都要讓大家知道。從經驗中學習,是我們學習的根本方向”。

這些戰爭實踐,經過林彪羅榮桓等指揮員的理論思維而形成的軍事原則是什麼呢!林彪、羅榮桓及其他將領們在以往的作戰中也多次強調過,主要是:“一點兩面”的作戰原則。這是在阻止國民黨軍長驅直入的過程中,林彪總結了“沙嶺戰鬥”、“秀水河子戰鬥”正反兩個戰例的經驗教訓之後首先提出的。這點前面已有敘述。

“三種情況三種打法”,這是根據不同敵人的不同情況採取不同戰法的原則。一種是敵人守,一種是敵人要退不退,一種是敵退,這是三種基本不同的情況。如果敵人守,就應經過正式的準備,完成一切準備工作後再攻擊;如果敵人要退不退,而我方準備好了再打敵人則會跑掉,而不準備就打又沒有把握時,則應該將敵人圍起來,等待我方準備好了再打;如果遇到敵人撤退,則要猛追,不要等待命令、不要怕部隊少,也不要怕情況不清,追上了便是勝利。“三種情況三種打法”的原則,糾正了不少指揮員“打莽撞仗”

的陋習,使情況的判斷、處理和指揮決策更具科學性。

“四組一隊”的原則。

隨著戰略進攻的展開,大規模的攻堅戰頻繁發生,於是,針對攻堅、“啃骨頭”的作戰原則便在戰鬥中應運而生。

所謂四組,即火力組、突擊組、爆破組、支援組等。組織四組一隊,其核心是強調攻堅作戰的分工合作,是對戰鬥的科學組織。此外,還有諸如“三三制”、“四快一慢”、“三猛戰術”等等,這些產生於黑土地而又用之於黑土地的軍事作戰原則,使共產黨的武裝由小到大,由弱變強,由“土八路”

轉變為正規兵團,越打越精,越戰越強。

為實現大兵團、正規化建設的需要,必須加強指揮機關的建設和改進,東北野戰軍分別召開了參謀工作會議、政治工作會議、後勤工作會議,提高領率機關的科學工作效率。

從春末到夏末,東北野戰軍展開了聲勢浩大的練兵運動。

針對下一步攻勢作戰的目標,東北野戰軍指揮機關提出“練好兵,打長春”的口號。長春,是國民黨軍在東北的戰略據點之一,敵人在此設定重兵,以牽制東北野戰軍的作戰力量。因此,東北野戰軍決心拔掉這顆釘子。

這是一次空前規模的攻堅戰戰前練兵。陣地和工事,都是按長春佈防情況設定的,部隊按“四組一隊”編配。白天,練射擊、刺殺、投彈、衝鋒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