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文看,毛主席當時主要考慮兩個問題:其一,西北我軍自十八、十九兵團入陝後,兵力大增,達36萬人。而胡宗南集團與兩馬兵團在關中地區總兵力約15萬餘人。關中地區敵我兵力對比為1 比2。4 ,我不佔絕對優勢。因此,不能分兵以對,而應集中力量各個殲滅胡、馬集團。在此殲敵方針下,我獲勝把握性更大。我若以四分之一兵力用於鉗制,以四分之三兵力用於攻擊,則打胡敵我兵力對比為1 比5 ,打馬敵我兵對比為1 比4。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歷來是毛主席所強調的,在西北戰場上自然也不例外。
其二,毛澤東主要是從戰略全域性和西北戰局,提出了“牽馬打胡、先胡後馬”的作戰方針。這一方針基本立足點是:西北我軍全面進攻的重點是在西北而不是西南,首殲胡宗南主力於關中地區後,可以基本上消除胡宗南集團對我向西北爾後作戰的威脅。再以賀龍率十八兵團,尾追胡宗南集團殘部入川,會同二野將其殲滅在四川。西北我軍可以騰出手來,以3 個兵團無所顧慮地向大西北進軍,徹底消滅兩馬集團和西北殘餘敵軍。至於胡宗南,雖系蔣介石嫡系主力,但已先後被我軍殲滅20萬人,戰鬥力大為削弱,不足以對我構成重大威脅,可以速戰速決。
彭德懷接到毛主席電報後,反覆權衡,考慮再三,於當日向軍委回電,就打擊目標問題提出了兩個建議:1。如兩馬集結乾縣、永壽、分縣、常寧鎮地區,則以十九兵團鉗制寶雞、扶風、眉縣地區之敵,以第一、第二、第十九兵團聚殲兩馬主力。
2 、如兩馬遠撤長武、平涼、則以十九兵團鉗制兩馬,集中第一、第二、第十八兵團圍殲胡宗南部及王治岐部,爾後乘勝南下漢中、廣元。
顯然,彭德懷是將以“鉗胡打馬、先馬後胡”作為第一方案的。作為我軍戰史上一位叱吒風雲的軍事家,他這麼認為自然也有他的考慮,這主要是從西北戰場實際情況為立足點的。
西北戰場的關鍵是兩馬集團,解決了兩馬集團,即可基本安定西北,加速解放大西北的程序。青、寧兩馬遠離自己老巢,人生地疏,供應線長,而我軍則背靠特產豐富、人口稠密的關中平原,在戰場條件上比讓兩馬逃回老巢再打更為有利。同時,兩馬素有不合,指揮上各成體系,有利於我各個擊
破。
第二天,也就是6 月27日,中央覆電指出:如青、寧兩馬只作小的撤退,位於乾、永、常寧地區,而不是向長、涇、涼作大撤退則先打兩馬,後打胡、王計劃是正確的,但打兩馬比打胡、王費力,要準備付出數萬人的犧牲以期全殲兩馬或殲其主力,即可基本上解決西北問題。如兩馬作大的撤退,則以執行第二方案為好。
對彭總在第2 方案中提出的南下漢中計劃,中央軍委電報中強調指出:“為使偽政府放心遷往重慶,而不是遷往臺灣……,及使鬍匪不致早日入川起見,你們暫擬不宜去佔漢中,讓漢中留在鬍匪手中幾個月較為有利。”
6 月下旬,情況又發生變化,兩馬集團主力繼續後撤,已退入麟遊山區,並且兵力分散。怎麼辦?是鉗馬打胡、先胡後馬,還是鉗胡打馬、先馬後胡,這一問題再次擺到彭總面前,這兩個方案,中央軍委都予以同意,最後決斷權現在就在西北我軍最高統帥彭德懷手裡。
彭德懷陷入沉思。
鉗胡打馬、先馬後胡會出現什麼情況呢?現在兩馬不斷後撤,將部隊拉開配置在寬大正面上,但為踐胡、馬之約,暫不會遠撤平涼。兩馬集團配置雖便於我軍穿插分割,各個殲滅,但也有不利一面:我若以3 個兵團正面進攻,敵必節節抵抗,這種平推打法對我全殲速決兩馬集團極為不利,我若以兩翼迂迴包抄,因正面寬大運動距離遠,易被敵發現,也不易全殲速決。在這種情況下,如我軍追擊兩馬,胡宗南集團的行動有幾種可能:一是全力援馬,對我翼側、後方襲擊,與兩馬協同作戰;二是伺機進擾西安,企圖“圍魏救趙”;三是退據漢中,儲存實力。這幾種可能無論出現那種,都對我下步作戰不利。如打馬不能全殲,再掉頭打胡,這時胡宗南集團更不敢與我決戰。我軍南下追擊,會使兩馬獲得喘息機會再次進擾陝中。加上打馬比打胡費力,我十八、十九兵團倉猝應戰強敵,準備不足,是兵家大忌。
反覆權衡,彭德懷自己推翻了自己的第一方案。他知道胡宗南錯誤斷定我軍難以一口吃掉他5 個軍,將5 個軍夾渭河成集團配置,這種部署有致命弱點,那就是沒有戰役預備隊。留在秦嶺和寶雞的少數兵力只能起堅守作用,如扶眉之敵被我包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