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等城市,地跨山東、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等省份。
在這次會議上還確定了未來上海市的領導機構:中共上海市委由饒漱石、陳毅、劉曉、劉長勝、曾山、劉少文、陳賡、潘漢年、宋時輪、郭化若、李士英等11位委員組成。前5 人為常務,饒漱石為書記。
上海市府:市長陳毅、副市長曾山、潘漢年以及一位非黨人士。
能否順利進佔上海,當時全黨十分擔憂。早在七屆二中全會期間,毛澤東同志就曾說過:進入上海,對於中國革命來說,是過一大難關。這種擔憂主要來自兩大危險:一是帝國主義會不會干涉人民解放軍的軍事行動?二是共產黨有無能力接管城市,尤其是中國最大的城市上海?這關係到中國共產黨在世界的形象。
上海,近百年來就是國際都市。在近代歷史上,就曾有過帝國主義出兵直接干涉中國革命的先例。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雖然撤銷了租界,但上海仍然駐紮有外國艦隊和武裝力量。畢竟上海有這些國家太多的政治和經濟“利益”,它們絕不會輕易放棄這座遠東第一大都市。早在渡江以前,美國大使司徒雷登來到上海,會晤了“海上聞人”杜月笙,上海市議會議長潘公展,希望由他們等社會“名流”出面,在上海發起一個所謂“自救救國運動”。
杜、潘兩人很快就在中匯大樓邀集宴請美、英鉅商和上海“各界領袖”徵集意見。隨後,成立“上海各界自救救國聯合會”,並試圖在上海成立10萬人的“上海地方自衛隊”,搞一個上海“國際化”運動,使上海成為一個“不設防”城市,既不要國民黨的武裝也不要共產黨的武裝,地方秩守則暫由外國軍隊“維持”。美國在上海的新聞喉舌《大美晚報》以“國際化的上海”
為題,試探人民意向。這不能不使共產黨擔心。更何況,渡江以後,蔣介石從幕後走到臺前,正在絞盡腦汁地想把美國拖下水。
本來,解放寧、滬、杭,只用三野便夠了,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