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到江南、廣東採買絲綢和香料,都因有大臣勸諫,都大大削減了原定的數量。
萬曆五年五月,萬曆為表孝心,想重要修太后寢宮。張居正立刻勸阻,說:“今壯麗如故,足以娛聖母。”不同意大動土木,萬曆也就作罷。
萬曆七年,皇帝向光祿寺索要節餘的十萬兩白銀,張居正勸阻無效,只得撥給,但上疏說:“若再徵金,臣等不敢奉詔。”
什麼叫“不敢奉詔”?就是下次我要拒絕執行!
不當家不知道柴米貴。張居正讓戶部進呈了財政支出的揭帖(抄本),讓萬曆放在御座旁隨時看看。他勸告說:“一切無益之費,可省者省之。……庶國用可裕,而民力亦賴以少寬也。”(《看詳戶部進呈揭帖疏》)
強國是節省用錢省出來的。如何皇家、臣子和百姓都比著瘋狂花錢,國家就能因此而強大?
這是什麼道理?古今異同,真是要讓人“嗟嘆之久”!
在張居正的堅持下,終“江陵柄政”十年,宮內的花銷一直有所控制,財政危機得以緩解,民力也得以休息。
從明末清初起,張居正的名聲之所以越來越大,是因為,人們對執政者的成功與否,只有一個衡量標準,那就是看他是否做到了“安民”。
當百姓入不敷出時,為政者卻華衣廣廈,還要以搜刮甚巨為榮,難道真的以為天道不存了麼?
張居正不會如此發昏,在他執政期間,為徹底整頓國家的財政,他還將有一番大的作為。
【孔老夫子只講了一句真理】
歷史是一種非常奇妙的東西,你越深入探究它,就越覺得它並不遙遠。那些峨冠博帶、衣袂翩翩的古人們,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古板,更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樣愚蠢。他們的喜怒與今人同,他們的好惡也和今人無異。
歷史的煙塵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