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蔡琰只能不置可否的笑了笑。她知道陸仁年少時只是個“流浪四方,乞食為生”的小乞丐,而在這種場合如果說錯了話,只會讓陸仁難堪而已。
陸仁見蔡琰放下了車簾沒再說話,自己這裡也就沒再去和蔡琰搭訕。和蔡琰扯的是閒淡,陸仁自己心裡的打算當然沒那麼簡單。
現在陸仁作為試守許都令,暫時還只是負責一下許都城城牆與宮室的建設,好像是沒別的任務交給他,但陸仁詁計著來春屯田的事自己肯定跑不了,所以在建設方面的事進入正軌,自己只需要偶爾的去監督視察一下之後,就開始把主要精力放到了屯田的準備工作上。
而許昌與濮陽的民情可以說是很不一樣,濮陽那邊基本上是隻有豪強卻沒有什麼士族,說得簡單直白點就是雖然有勢力,卻只能算是“有槍的草頭王”,沒有“筆桿子”的輿論影響力。而在必要的時候,陸仁完全可以用奔放甚至是野蠻的做法來對付濮陽地區的豪強。
但許都這裡可就不是那麼回事了。首先漢獻帝在遷都許昌的時候就帶來了一批漢庭官卿,這些官卿嘴皮子上的功夫個頂個的厲害,而且大多都有著相當高的名望。這樣的一批人,其製造輿論的能力可真不是鬧著玩的。
其次許昌的旁邊可就是潁川,早些時候的學術輿論興盛之地,士族人仕那可真是隨手一抓就能抓出一大把來,而且這些士族大多都和漢庭的官卿們有著緊密的聯絡。曹操在初期、中期的時候對這樣的兩大幫子人都要敬讓三分的,陸仁要是在做事的時候要是不把這些因素考慮進去就悶著頭蠻幹,那回過頭來很可能會連自己是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在這種情況之下,最省事的方法可能就是“拉一家”來支援一下自己,至少也得有個說得過去的輿論體系來支援自己的工作。而這個時候陸仁能拉到的幫手,貌似也就只有荀彧。
荀彧是幾天前才抵達的許昌。本來是早就該趕過來的,但由於曹操之前的軍政經中心是放在了鄄城,現在要南遷到許昌,自然就有著相當多的搬遷工作要做,故此荀彧來得就有點晚。而在荀彧趕到許昌之後,陸仁就趕緊去找荀彧詢問許昌以及許昌周邊的一些事,想根據實際情況為自己的許昌屯田先做些準備。再從荀彧的話裡陸仁瞭解到,許昌與潁川一帶的世家豪族極多,荀氏只不過是因為名聲大而成為了這片區域的代表者而已。
不過荀氏宗族的確家大業大,當初荀彧帶去冀州避難的只不過是直系宗族中人數較多的一支罷了。另外還有一支規模小些的由求來蜀郡太守一職的荀攸帶領,本意是想遷入蜀地另起枝葉,但因為道路不通而停留在了荊州。
而在不久之前,荀彧收到了荀攸的回信,說荀攸已經帶領他那一支的族人返回了潁川暫居,並詢問荀彧是否能妥善安置這些族人……陸仁聽荀彧說出這些之後想也不想的就讓荀彧寫封信交給他,由他去潁川再轉交給荀攸。
(ps一下:按演義的話,荀攸是和荀彧同時投奔的曹操。但按正史,荀攸是在曹操帶著獻帝遷都許昌之後才被招攬來的,按本書現在的時間段,荀攸應該在荊州北部。本書有一點點的變動,也就是荀攸已經帶領族人回到了潁川這一段)
其實陸仁的這點鬼腦筋哪裡能瞞得過荀彧?陸仁一說出這話的時候,荀彧就推斷出陸仁是想借用荀氏的名望與支援來幫助慕民屯田的順利進行。不過從荀氏宗族長遠的角度來考慮,荀彧也樂得裝一裝傻再來個順水推舟。畢竟現在的潁川荀氏早已沒有了往日的輝煌,成了個只有空殼名聲卻沒什麼家勢可言的落魄世家。處在這種情況之下,荀彧當然想讓荀氏宗族再度輝煌起來,那個時代的人對家族是否能興旺發達的重視程度,可不是陸仁這種現代人真正能體會得到的。
陸仁想借用荀氏的名望與支援來完成慕民屯田,反過來荀彧也想借用屯田讓荀氏重新興旺起來,兩下里認真一談當然是一拍即合。當然荀彧也很有隱晦的告訴陸仁,希望陸仁在屯田的時候能在不違反法度的情況下儘量多關照一下荀氏宗族。
這弦外之音陸仁要是聽不懂的話,那他不如去跳崖自殺好了。反正這個事真正要做也不難,陸仁早就有了腹案。因為荀氏名下的土地不少,陸仁可以用“借地屯田,秋後付給兩成貸地之資”的方法,而這樣做即便在曹操那裡陸仁也有說詞:
“民心不安則屯田難行。昔荀氏於許、潁之言民望極高,可先使慕民耕作荀氏貸官之田。似如此其便有三:借荀氏名望以安初時應慕之民之心,初應慕之民民心既安,再借民口傳雲,而後應慕之民必蜂湧而至矣。
“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