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部分(2 / 4)

陸……陸先生過目。”

陸仁有些莫名其妙,不過還是把字帛接了過來展開檢看。但陸仁僅僅是看了一個開頭,驚訝之情就溢於言表,心中暗道:“‘弟,陸遜陸伯言百拜……’,不會吧!?這個論放火的能力和美洲狼不相上下的傢伙怎麼會在這個時候寫信給我!?”

細細的把信看完,陸仁又向那人仔細的詢問了一下,同時再比對了一下史料,陸仁這才明白了過來。

陸仁最初穿越時的“著陸點”是在東漢初平四年的春天,即公元193年春。而在之前的一年,即東漢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孫堅在與劉表的戰鬥中戰死。之後就是孫策依附在了袁術的麾下,併為袁術攻取了廬江,廬江太守陸康被孫策所殺。

陸康當時是陸氏一族的家主,史料上說這一段的事是“袁術與(陸)康有隙,將攻康,康遣(陸)遜及親戚還吳。遜年長於康子(陸)績數歲,為之綱紀門戶”。簡單點來說,就是陸康已經知道自己難逃一死,而當時陸康之子陸績,也就是“袁術座間懷桔以奉母”的那個陸績年紀還很少,就把宗族重擔交到了當時僅有十三歲的陸遜的身上。(陸遜生卒年份為183-245)。

之後孫策以傳國玉璽為質向袁術借兵,去江東打自己的江山。為了擴張自身實力,孫策對江東一帶的大姓豪族所採用的方法是“得不到支援的就殺”。至於吳之四姓中曾被自己殺掉了現任當主的陸氏,孫策當然也不會例外,反正推說一句“是時某尚為袁術帳下一將,不可不聽其令”就能把仇恨推到袁術的身上去。而在這種情況之下,年不滿十六卻已硬扛下宗族重擔的陸遜為了儲存陸氏血脈,只有率領族人投奔並支援孫策。

以現在的時局,這些和原有的歷史似乎沒有什麼太大的分別,但是卻因為陸仁這個異數人物的出現而發生了一點小小的改變。

原來陸仁自興平二年成為濮陽令之後,因為一系列亂七八糟的事件使他的聲名已經漸漸的流傳了出去。到建安元年正式成為許都令時,有關於他的一些事蹟早已經流傳到了江東一帶。本來這在那個時代也不算什麼很特別的事,但問題是在陸仁編造的身世中曾有提及他是吳之四姓中陸氏的偏枝旁系,那些好事之人也就這樣流傳出去了。

當陸仁的名聲流傳到江東一帶的時候,因為孫、陸兩家本有仇隙,陸遜這一代的子弟又沒有什麼可以出仕為官支撐起家族的人,所以陸遜所率領的陸氏在孫策的手下其實日子並不好過,時時刻刻都要防備孫策突然找個藉口就把陸氏給滅了。而在這種情況之下,突然聽說在新都許昌有個擔任朝庭重職的陸氏旁系子弟陸仁在,陸遜馬上就派出了人去許昌打探訊息。

為什麼要這樣?其實說白了就是陸遜在為陸氏宗族留一條後路,一但確認陸仁的確是陸氏子弟之後,陸遜就打算從宗族中分出一支支流去投奔陸仁,希望能借此事在陸氏時都可能被孫策夷族的情況下儲存下陸氏的一支血脈,因此陸遜心底很希望陸仁就是他們陸氏族人,是不是直系子弟都無所謂了。

在當時的那個年代,宗族中如果有出仕為官之人,可以說就是宗族的支柱與依靠,更何況陸仁當時當的是什麼官?已是諸卿之一的許都令!一但接納了族人,對陸氏會有什麼樣的巨大影響那可是無法詁量的!即便是放到孫策這裡,孫策可能都要賣上幾分面子。

說到這裡到要說幾句閒話。若是翻開三國時代的史料,不難發現除了吳地之外,其餘的地方根本就沒有陸姓仕子的存在,或許可以說明陸氏族人在當時的宗族活動範圍相當的小,基本上就沒有什麼族人離開過宗族,至少也是在離開吳地之後也沒成過什麼事、鬧出過什麼動靜。但反過來說,陸仁現在鬧出了點名堂,也就成了陸遜當時唯一的選擇,心中更是無比的希望陸仁就是陸氏族人,而陸仁還總在人前“承認”自己就是陸氏子弟。

打探訊息的人當然不能直接就和陸仁碰面,畢竟陸仁當時好歹也是諸卿之一的重臣,一般情況下哪裡是一般的老百姓想見就能見的?不過由於陸仁對自己“身世”的承認,陸遜也就自然而然的接到了這樣的回報,接著陸遜馬上就作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就是授意族中的三百子弟直接趕赴許昌投奔陸仁。

當然,陸遜也考慮到陸仁可能會因為其“早年貧寒,不得族人相助而乞食於街頭”的際遇而不肯接納這些陸氏子弟,因此除了寫下一封言辭懇切,求陸仁看在同宗的情面上收留這些陸氏子弟的信之外,對領頭的幾個人也另有吩咐,就是萬一陸仁不肯接納這些人,這些人就直接去許昌應募屯田,然後以屯田的名義在許昌一帶定居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