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人。雙方對陣,“時將校多乃顏部人,或其親舊,立馬相向語,輒釋杖不戰。”這種戰場情景很滑稽,由於元朝蒙古軍中高階將領均與乃顏部有關係,交陣之時,不打不殺,雙方倒嘮嗑敘舊,真是罕見。知此情狀後,忽必烈“深以為憂”。最後,還是漢臣葉李出主意,讓漢將李庭(其實是女真人)、董士選兩個人統率漢軍當前,列“漢陣”首先與乃顏部隊開戰,“而聯大軍斷其後,以示死鬥。彼嘗玩我,必不裝置,我以大眾踣之,無不勝矣!”忽必烈從之。
李、董二人漢軍百戰之餘,與乃顏蒙古人沒有任何瓜葛,又有皇帝在身後坐陣,故而勇氣百倍,無不以一當十,在火炮掩護下,高聲吶喊,殺向遍樹十字架的乃顏蒙軍(乃顏本人信仰景教,是基督教一個分支)。“乃顏敗走,追執之”。
忽必烈處死乃顏的方式很特別,由於這位王爺是皇室血統,不能讓這麼“高貴”的血胤滴沾於地。所以,元世祖給他安排一種“安樂死”——用毛氈裝裹起乃顏,派數名壯士猛搖猛抖,活活把乃顏搖抖至死。此等死法,其實遠不如一刀痛快。
至元三十年(1293年),蒙古宗王海都又是侵逼和林。已經快八十歲的忽必烈強拖病軀,又一次親征。海都乖巧,聞訊退走,大有“逗你玩”之意。
當時蒙古諸汗國,實際上都已經處於事實的獨立狀態,根本再難重新統一。何者,其他蒙國汗國統治者認為忽必烈違背“國俗”,已經不是草原精神的代表。特別是他在漢地施行的那種“定居”政治,與蒙古人的本性格格不入。名義上,忽必烈是伊兒汗國、察合臺汗國、欽察汗國、窩闊臺汗國的“共主”,實際上,那些“親戚”們,早與他貌和神離。
對於漢人來講,“(元)世祖混一區夏,雖以儒術飾治,然帝師佛子,殊寵絕利”。自南宋滅後,忽必烈覺得對漢儒的利用已經完畢,根本就不再重用漢人,所謂“信用儒術,用能以夏變夷”,實則漢儒的白日夢,忽必烈根本沒有“以夏變夷”,沒有“因俗治用”,反而使漢人成為遼闊帝國的最低等民眾,民族岐視極為嚴重。
統治方面,忽必烈嗜利黷武,寵用阿合馬等人二十多年,流毒天下。元朝追殲南宋,兩徵日本,兩徵緬甸,三伐安南,又攻佔城,攻爪哇,三十年間,兵事無歲不興,好大喜功,至死不悔。內用聚斂之臣,視民財如糞土;外興無名之師,戕民命如草芥。所以,忽必烈能避免亡國喪身的下場,實賴蒙古暴力的餘威。
忽必烈的時代“輝煌”,其實是下一個動盪時代的暫時休止期。帝國無數災禍與###的禍根,皆於忽必烈時代深深種下。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陰曆春正月二十二日,忽必烈崩於上都紫檁殿。在位三十五年,時年八十歲。
無論如何,元朝於中國,其赫赫榮光,不能不令人歎服:
自封建變為郡縣,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鹹不逮元。漢梗於北狄,隋不能服東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則起朔漠,並西域,平西夏,滅女真,臣高麗,定南詔,遂下江南,而天下為一,故其地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蓋漢東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萬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東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萬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東南所至不下漢、唐,而西北則過之,有難以裡數限者矣。
忽必烈死亡時的政治現實(2)
帝國的榮耀,雖然已是過眼煙塵。但它的光芒,多少個世紀過去,依然讓人慨然仰視。
知識分子分四等
【南呂·一枝花】攀出牆朵朵花,折臨路枝枝柳。花攀紅蕊嫩,柳折翠條柔,浪子風流。憑著我折柳攀花手,直煞得花殘柳敗休。半生來折柳攀花,一世裡眠花臥柳。
【梁州】我是個普天下郎君領袖,蓋世界浪子班頭。願朱顏不改常依舊,花中消遣,酒內忘憂。分茶攧竹,打馬藏鬮;通五音六律滑熟,甚閒愁到我心頭!伴的是銀箏女,銀臺前、理銀箏、笑倚銀屏;伴的是玉天仙,攜玉手、並玉肩、同登玉樓;伴的是金釵客,歌《金縷》、捧金樽、滿泛金甌。你道我老也,暫休。佔排場風月功名首,更玲瓏又剔透。我是個錦陣花營都帥頭,曾玩府遊州。
【隔尾】子弟每是個茅草岡、沙土窩初生的兔羔兒乍向圍場上走,我是個經籠罩、受索網、蒼翎毛老野雞踏的陣馬兒熟。經了些窩弓冷箭蠟槍頭,不曾落人後。恰不道“人到中年萬事休”,我怎肯虛度了春秋。
【尾】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噹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