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200架加油機在內的近3000架作戰飛機,算上海軍航空兵的作戰飛機,總共有大約4000架作戰飛機;海軍出動了6支航母戰鬥群,數十艘大型水面戰艦,以及30艘以上的攻擊潛艇。
如此龐大的戰爭動員規模,絕不是為了打一場邊境戰爭。
印度有勝算嗎?
魯拉賈帕尼心裡非常清楚,只要全面戰爭爆發,印度連一點獲勝的機會都沒有。
陸軍方面,印度最多可以動員1500萬作戰人員,但是主力只有20個裝甲師、38個機步師與30個步兵師(包含10個山地告兵師),總兵力僅有120萬。主戰裝備方面,雖然印度擁有數量上優勢,其中主戰坦克近3000輛、步兵戰車2800輛、裝甲車4000餘輛、各類口徑在105毫米以上的火炮與火箭炮3200餘門;中國的14個野戰軍擁有主戰坦克2200餘輛、步兵戰車(包括空降戰車)4000餘輛、裝甲車不到1000輛、各類火炮(包括軌道電磁炮)與火箭炮2400餘門。但是質量上的差距更加明顯,印度陸軍的主戰坦克基本上都是美國淘汰的M1A3、只有300輛M4A2與240輛“豹4”而中國陸軍已經全面換裝最新式的DZ…31A“第六代主戰坦克”,僅有少量部隊裝備著DZ…21系列“第五代主戰坦克”;步兵戰車方面,印度陸軍的主力是M5與M6系列、甚至部分部隊裝備的是M2/M3系列,而中國陸軍已經全面換裝DB…30A與KZ…24系列戰車;裝甲車方面,印度佔絕對優勢,而中國陸軍早就用步兵戰車淘汰了裝甲車;炮兵方面,印度陸軍只有12個營的軌道電磁炮,而中國陸軍全部是軌道電磁炮,甚至用其取代了大部分火箭炮。質量差距太大的時候,數量優勢再大都沒有意義。以主戰坦克為例,DZ…31A能夠在觀測距離之內摧毀M1A3、在5000米以內摧毀任何一種第五代主戰坦克,而M4A2與“豹3”僅能在2000米以內擊穿DZ…31A的側面裝甲、即便抵近開火都打不穿DZ…31A的正面裝甲;連對手的裝甲都打不穿,主戰坦克還能在戰場上作戰嗎?
空軍方面,印度的差距稍微小一點,但是仍然足夠巨大。中國空軍與海軍航空兵已經全面換裝J…16系列與J…17系列戰鬥機,雖然J…14與J…15的保有量仍然非常巨大,佔中國空軍戰術航空兵總量的8成左右,但是在奪取制空權的戰鬥中,只要率先投入戰鬥的J…16能夠擊敗印度空軍,J…14與J…15就能在後面的戰鬥中發揮出相當的戰鬥力。印度空軍的主力則是F…22與F…35系列,數年前引進的F…46的總裝備量不到300架、而且F…46是中型多用途戰鬥機,不是重型制空戰鬥機,在爭奪制空權的戰鬥中肯定不是J…16的對手,甚至不是J…17的對手。守不住制空權,印度空軍將再次敗北,印度也將再次輸掉戰爭。如果從空軍的綜合作戰能力上看,印度空軍的差距更大。
中國空軍有上百架戰略轟炸機,擁有世界上規模最龐大的運輸機群,僅次於美國空軍的加油機群,以及規模龐大的支援機群;印度空軍則只有不到20架預警機、100來架戰術運輸機,以及少得可憐的加油機。再算上規模龐大的中國陸軍航空兵(印度沒有陸軍航空兵,絕大部分直升機與傾斜旋轉翼飛機歸空軍所有),印度空軍的差距就更大了。按照外界估計,在對山地作戰影響最大的空中兵力投送能力,也就是運輸機的運送能力方面,印度僅為中國的十分之一。這一差距,足以決定雙方在喜馬拉雅山區的戰鬥勝負。
海軍方面,印度差的不是數量,而是總體質量。雖然獲得了6艘航母,但是印度航母戰鬥群的戰鬥力非常有限。不是航母不夠強大,而是護航戰艦不夠強大。按照印度海軍的編制體系,1支航母戰鬥群的護航上戰艦包括1艘防空巡洋艦、2艘防空驅逐艦、3艘多用途驅逐艦/護衛艦與1艘攻擊潛艇,而中國海軍則是2艘防空巡洋艦、3艘多用途驅逐艦、3艘遠洋護衛艦與2艘攻擊潛艇。雖然雙方都會在戰時增強航母戰鬥群的護航力量,但是印度沒有多餘的戰艦可以呼叫,而中國則可以為每支航母戰鬥群增派1艘驅逐艦與2艘護衛艦,使其總體防衛能力、特別是反潛能力得到明顯提升。與水面艦隊相比,印度在潛艇部隊上的差距更加明顯。中國總共擁有近80艘潛艇,除了幾艘全電動潛艇之外,都是最新式的混合動力攻擊潛艇。雖然其中包含了12艘戰略潛艇,以及至少需要為每艘戰略潛艇安排1艘攻擊潛艇,在跟蹤美國、俄羅斯等國的戰略潛艇上出動大約20艘攻擊潛艇,但是中國也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