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只需要4。4秒就能飛出30千米,而對航速為45節的大型水面戰艦來說,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大概能夠航行100米。10萬噸的超級航母的艦長超過300米,萬噸以上的大型戰艦的艦長也在200米左右,即便考慮到導彈的入射角(導彈飛行彈道與戰艦航行方向的夾角)不可能為90度,一般在30度到60度之間,攻擊航母最多隻需要3枚導彈,攻擊巡洋艦等大型戰艦則最多隻需要4枚導彈。以非制導彈藥的標準計算,25%到30%的命中率已經非常驚人了。
當然,要讓導彈在海面上空的飛行速度達到20馬赫,絕對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別說有沒有充足的動力裝置,在如此快的速度下,導彈彈體與空氣摩擦將產生上萬攝氏度的高溫,足以融化或者燒燬任何材料。因為反艦導彈需要長時間在大氣層內飛行,所以就算仿照空天飛和與宇宙飛船,在外表面塗上一層絕熱塗料都沒有用。可以說,直到32世紀為年代末,反艦導彈的速度才達到30馬赫。最主要的問題就是沒能找到有效的辦法來解決高速飛行產生的超高溫度。當然,導彈的動力系統也是個問題,物體在大氣層中飛行時的阻力與速度的平方成正比,所以速度提高一倍,阻力就提高4倍。將導彈的飛行速度從2馬赫提高到20馬赫,所需要的推力就需要提高100倍。在動力系統的體積與質量不能大幅度提高的情況下,將推力提高100倍絕對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可以說,速度與高溫是兩個相生相隨的問題。
問題是,在2035年之前,還沒有人將這兩個問題聯絡起來解決。
直到2035年之後,也就是速度高達10馬赫的反艦導彈在實戰中大顯威力之後,共和國與美國的導彈工程師才著力突破“20倍音速障礙”。當時,共和國與美國的工程師幾乎同時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那就是讓導彈與空氣隔絕。
事實上,這也不是什麼創意。
早在21世紀初,俄羅斯的“風暴”魚雷就採用了超空泡技術。而“超空泡技術”就是讓魚雷與水隔絕,從而徹底消除海水產生的阻力,將魚雷的最大速度由70節提高到200節(相當於每秒100米)。與之相比,在大氣層中飛行的導彈要想飛得更快,也得采用類似的方法。
理論不復雜,實施起來卻非常複雜。
在海水中,可以用高壓空氣吹開海水。相對於海水,空氣的密度低得多,產生的阻力也就小得多。對於速度僅有200節的魚雷來說,空氣產生的阻力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在大氣層中,要讓導彈與空氣隔絕,就得在導彈與空氣間製造出一層真空。製造真空並不難,問題是真空在大氣層中是無法自然存在的,也就無法長久儲存下去。加上真空產生的負壓,反而會降低導彈的飛行速度。
解決辦法不是沒有,只是不容易實現。
原理也很簡單,那就是利用電磁場的排斥效應。首先將導彈周圍的空氣離子化,即讓空氣中的分子成為帶電離子,而且是同一性質的帶電離子,然後使導彈的彈體帶同樣性質的電荷,只要電場足夠強大,就能利用電場排斥作用將帶電的空氣離子排開,在導彈外表面製造出一層真空。
要想將這一理論變成現實,最大的問題就是獲得足夠強大的電磁場。
以C…666A型導彈為例,在彈重為1250千克的情況下,導彈在距離目標135千米的時候開始加速衝刺。末段彈道飛行時間為20秒,所需電能超過14GJ,相當於250千克16級複合蓄電池充滿電時所含有的電能。對於1枚質量為1250千克的反艦導彈來說,肯定無法攜帶250千克複合蓄電池,就算換上在2041年初才在實驗室裡誕生的20級複合蓄電池,也難以滿足需要。因為複合蓄電池的儲電能力與質量成正比、也就是與電池的體積成正比,而導彈的表面積與體積的三分之二次方成正比,所以在沒有其他辦法的情況下,就只能透過加大導彈的質量來提高導彈的飛行速度。事實上,在C…666A之前,第一種速度達到20馬赫的實驗型反艦導彈的質量就超過了5000千克。顯然,重達5000千克的導彈不但造價高得讓任何一支軍隊都無法接受,也不具備實戰部署能力。說直接點,就算用戰略轟炸機發射,一架轟炸機也只能攜帶2到6枚導彈,至少需要100架轟炸機才能進行一次飽和打擊,而100架轟炸機的造價比1支航母戰鬥群還要高得多。
共和國能夠率先研製出20馬赫的反艦導彈,就是因為在相關技術上取得了突破。
與其他反艦導彈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