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1部分(3 / 4)

小說:國策 作者:九十八度

C…666A除了保持較為細長的彈體結構之外,最大的特點就是在導彈尾部,從4臺火箭/衝壓一體式發動機的中間引出了一根長度超過5米的“尾巴”。平時這根由記憶合金製造的金屬導線埋藏在導彈尾部,只有在導彈發射之後,而且速度超過10馬赫的情況下,才會伸展出來。這根“尾巴”的作用很簡單,那就是為周圍的帶電離子提供一個綜合電場。說得直接一點,C…666A的殼體帶的是負電,在導彈急速飛行的時候,周圍同樣帶負電的離子會在電場力與大氣壓力的作用下迅速嚮導彈尾部集中。如果沒有這根“尾巴”這些離子就會在富聚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以放電的方式釋放出多餘的電能,從而對導彈構成威脅,甚至會對導彈的速度與方向造成影響。有了這根“尾巴”之後,帶負電的離子就能在此放出電能,同時可以加快帶電離子的運動速度,在導彈尾部形成一個強大的電場與壓力場。“尾巴”長達好幾米,主要就是為了削弱異性帶電離子相吸,對導彈的飛行速度產生的負面影響。

這麼做的最大好處還是加快了外表面帶電離子的運動速度,使導彈正面的空氣密度降低了好幾個數量級,從而將導彈的“放電”要求大大降低,也就讓導彈不需要攜帶太多的複合蓄電池,使導彈的質量控制在了合理的範圍之內。

可以說,這是一個非常巧妙,而且非常實用的設計。

這個設計在理論上沒有什麼大的突破,卻充分反映出了工程師的創造力。

反艦導彈效能的迅速提升,逼迫艦隊防空系統快速升級。

2035年,10馬赫的反艦導彈讓世界各國對共和國的反艦導彈刮目相看。也就在這個時候,一向不太重視反艦導彈的美國海軍加快了相關研究的速度,並且對艦隊防空能力做了重新評估。得知共和國正在加緊研製速度高達20馬赫的反艦導彈之後,美國海軍更是一反常態的調整了艦隊防空秩序,將原先給予厚望的外圍防空放在了艦隊防空之後,隨後又將艦隊的末段攔截能力提到了最重要的位置上。

事實上,真正能夠抵抗20馬赫反艦導彈的,就只有基於能量武器的末段攔截系統。

因為20馬赫反艦導彈的速度原理並不複雜,所以美國海軍在尋求對策的時候,優先考慮了粒子束武器,而且是帶電離子束武器,而不是被國際社會公認為更有發展前景的中性粒子束武器。原因很簡單,帶電離子束武器能夠有效破壞20馬赫反艦導彈的“真空膜”,讓導彈在擊中目標之前就在大氣層中燒燬。

雖然帶電粒子束武器存在一個致命缺陷,那就是會受到地球磁場與大氣層的影響,射程與精度都不是很高,但是在近距離作戰中,這個問題幾乎不用考慮,也就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

非常可惜的是,粒子束武器離實用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相對而言,高能脈衝鐳射武器更加具有發展前景,至少已經在共和國與美國海軍的現代化戰艦上得到了應用。與帶電粒子束武器一樣,高能脈衝鐳射武器能夠透過在目標上產生高溫來生成帶電離子,從而破壞導彈的“真空膜”,最終讓導彈在大氣層中燒燬。

問題是,高能脈衝鐳射武器對能量系統的要求非常高,只能部署在用大功率可控聚變反應堆為動力系統的大型戰艦上,而在美國海軍中,只有最新式的“傑弗遜”級航母,以及“勞倫斯”級驅逐艦上的動力系統達到了這一要求。也就是說,只有這兩種戰艦上配備了高能脈衝鐳射武器。

其他戰艦的末段攔截系統,要麼是在20年代初期研製的連續波鐳射攔截器,要麼就是在20年代末期研製的電磁速射炮。雖然這兩種末段攔截系統也屬於能量武器,但是這兩種系統只能對付飛行速度在10馬赫以下的反艦導彈,根本無法對付飛行速度高達30馬赫的C…666A型反艦導彈。

對美國海軍艦隊來說,最值得慶幸的肯定是C…666A無法像其他反艦導彈那樣,幾百上千枚的發起叢集攻擊。因為導彈是依靠電離產生的“真空膜”來達到20馬赫的速度,所以導彈在飛行過程中對周圍環境的要求非常高,不正常擾動都有可能使導彈受到影響,最終在大氣層中燒燬。也就是說,如果幾十枚導彈從同一個方向發起突擊,而且間隔距離太短,哪怕只有一枚導彈遭到攔截,也有可能導致所有導彈失效。如此一來,攻擊的時候,C…666A對彈道的設定要求非常高,也就很難發起叢集攻擊。

也就是說,此時殺向“俄勒岡”號航母戰鬥群的C…666A不是200多枚,而是大約100枚。讓美國戰艦判斷錯誤的原因很簡單,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