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問世不久的J…16D。
雖然與F…46C一樣,J…16D也是一種不完全的改進型號,效能提升非常有限,但是作為專業制空戰鬥機,在美國空軍大力發展F…42C、美國海軍全力發展F…46C的情況下,共和國空軍在改進J…16A的時候,沒有理由不重視制空作戰能力。從某種意義上講,共和國空軍僅僅採購了300多架J…16D,且三分之二的J…16D都是用在印度戰爭之前服役的J…16A進行全面改進得來的。除了J…16D的改進與生產成本居高不下之外,與共和國空軍對這種先進戰鬥機的信心有很大的關係。
用雷靖鳴的話來說,300架J…16D足以撐起共和國的藍天屏障。
這場空戰,共和國空軍投入了48架J…16D。因為J…16A的效能差了許多,而且擔任前線指揮工作的空中指揮平臺的通訊控制通道有限,所以4個大隊的J…16A沒有參與前進護航作戰任務,而是留在後面,為執行打擊任務的J…17機群提供直接掩護。
對抗J…16D機群的是美國海軍第四艦隊3支艦載航空兵聯隊派來的36架F…46C與36架F…46A。因為美國海軍每支航空聯隊只有1個大隊的24架F…46D戰鬥機,在必須保證艦隊安全的情況下,派出半數制空戰鬥機已經非常不錯了。
如果條件一樣的話,J…16D機群肯定會大獲全勝。
非常遺憾的是,空戰開始的時候,共和國空軍只有2架前線指揮機到達伊朗西北地區上空,也就只能為J…16D戰鬥機提供有限的情報支援。更加可惜的是,J…16D沒有配備無源探測系統,使用的仍然是有源相控陣雷達。與之相比,美國海軍出動了6架艦載預警機伴隨F…46機群行動,美國空軍還投入了3架大型預警機為F…46機群提供戰區情報。雖然F…46C也沒有無源探測系統,但是在制資訊權佔有優勢的情況下,F…46C獲得了與J…16D抗衡的實力。
在戰場情報系統的支援下,美國機群率先發起攻擊。
問題是,F…46C仍然是中型戰鬥機,在執行制空作戰任務的時候,F…46C最多隻能攜帶6枚攔截導彈與2枚格鬥導彈,即便按照1對1的攻擊方式,也只能用6枚導彈攻擊一個目標。毋庸置疑,這樣的導彈攻擊量遠遠達不到現代空戰的最低要求。要知道,J…16D在改進的時候增強了全機的電力系統,其導彈攔截系統能夠在一次空戰中攔截8個目標。
因為用高能脈衝鐳射炮取代了航空機關炮,所以在不考慮近距離格鬥的情況下,可以用鐳射炮配套的電池為攔截系統提供電能,從而將攔截能力翻倍。即便不考慮使用額外的電能,在一次空戰中,要想擊落1架J…16D,理論上需要9枚攔截導彈,實際需要10到11枚攔截導彈。也就是說,2架F…46C集中火力攻擊1架J…16D,才有將其擊落的可能。
問題是,美軍沒有數量上的優勢。
與F…46C相比,J…16D本來就是重型制空戰鬥機,在執行制空作戰任務的時候,最多可以攜帶12枚攔截導彈與4枚格鬥導彈、或者掛載16枚攔截導彈。F…46C在一次空戰中最多攔截6枚導彈,F…46A則只能攔截4枚導彈,因此1架J…16D在理論上至少可以攻擊2架F…46C,或者擊落2架F…46A。
與以往的空戰一樣,當F…46機群發射導彈的時候,其資訊優勢就不存在了。
雖然雙方使用的攔截導彈的效能旗鼓相當,但是受攻擊距離的限制,美軍搶先攻擊沒辦法阻止J…16D機群進行反擊。
視距外的空戰僅進行了一輪,在美國海軍付出了14架F…46C與18架F…46A,共和國空軍付出了12架J…16D的代價之後,空戰進入了飛行員的視覺範圍之內。事實上,隨著機載導彈攔截系統的出現,視覺範圍內空戰所佔的比例越來越重。按照共和國空軍的預測,到2050年,視距外空戰的比重將降到20%以下,大部分決定勝負的空中戰鬥都將在視覺範圍內進行。
進入視覺範圍內,F…46機群的劣勢更加突出。
作為第一種裝備了高能脈衝鐳射炮的戰鬥機,J…16D在執行制空任務的時候往往不會攜帶格鬥導彈,畢竟格鬥導彈也會遭到攔截。事實上,在印度戰爭期間,共和國空軍的戰鬥機飛行員就總結了一條非常重要的經驗,即印度戰鬥機配備的航炮比導彈的威脅更大,空戰中要儘量避免進入對方機關炮的射界之內。
毋庸置疑,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