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個設計中,最搶眼的還是其能夠快速更換的戰鬥模組。
按照中重集團的設計指標,在戰地後勤保障的基本條件下,3名車組成員(車長、炮長與駕駛員)能在30分鐘完成戰鬥模組的更換工作。實際上,轉換工作非常簡單,除了更換無人炮塔之外,只需要更換戰鬥載艙。關鍵就在“戰鬥載艙”上,即便不更換炮塔,只要配備用來搭載步兵的“載員艙”就是步兵戰車,而配備用來攜帶額外彈藥的“彈藥艙”就是主戰坦克。因為採用了模組化設計,而且步兵戰車不需要大口徑電磁炮,所以無人炮塔與戰鬥載艙是配套生產,並且配套運送的,可以同時裝卸。
在陸軍的測試中,中重集團的設計理念得到了高度讚揚。
用陸軍測試人員的話來說,即便是沒有受過訓練的坦克兵,也能在使用手冊的幫助下在45分鐘內完成轉換工作。
可以說,這是這種“傻瓜式”的設計,讓中重集團獲得了陸軍的青睞。
對共和國陸軍來說,新式地面主戰平臺絕對是一種具有革命性意義的武器裝備。
2049年初,就有人預測中重集團將在競標中勝出,並且用這個專案編號為B…X的新式地面主戰平臺徹底顛覆陸軍的傳統戰術,讓陸軍正式進入“全攻全守”時代,從而引發全球性的軍事思想革命。在此之前,任何一個國家的陸軍都有所側重。比如共和國陸軍就擅長進攻,美國陸軍則擅長防禦。從綜合作戰能力上講,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陸軍能在進攻與防禦中都表現出色,最多隻能用自己的長處去對付敵人的短處。在區域性戰爭中,這種能力上的缺陷還不是大問題,畢竟任何一個國家的領導人在策劃戰爭的時候,都會充分考慮本國軍隊的作戰特點。別的不說,在21世紀的幾場大規模區域性戰爭中,共和國陸軍就很少讓擅長進攻的地面主力部隊去執行防禦作戰任務,為了獲得防禦作戰能力,專門在3個空降軍下設立了數個空降旅。
如果共和國陸軍能夠開創“全攻全守”時代,就能再次把美國陸軍拋在身後。
毫無疑問,關鍵就在地面主戰平臺上。
眾所周知,在進攻作戰中,主戰坦克的重要性超過了步兵戰車,如果不是主戰坦克的裝備數量有限,很多指揮官也不會讓步兵戰車去衝鋒陷陣。而在防禦作戰中,步兵戰車的作用又超過了主戰坦克。
在不同的作戰環境下,主戰坦克與步兵戰車的使用範圍也不一樣。在沒有辦法統一兩種裝備的情況下,任何部隊都只能有所側重,比如重視攻堅能力的重灌甲部隊竟會配備更多的主戰坦克,擅長快速進攻的突擊部隊需要更多的步兵戰車,以防禦為主的空降部隊完全依靠步兵戰車。隨著B…X問世,主戰坦克與步兵戰車的隔閡完全消除,前線指揮官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決定以哪中平臺為主,而作戰部隊也能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對主戰平臺進行轉換。
就袁晨皓所知,國防部與陸軍司令部在上個月,也就是7月份就做出了決定。
從手續上講,只要能在2048年初透過全體代表大會軍事委員會審批,競標工作就將結束,國防部在宣佈競標結果的同時就會與勝出者簽署批次生產合同。當然,在大規模批次生產之前,還要對測試中暴露出來的問題進行改進,並且進行小規模量產,第一批次產裝備將交付給測試部隊與教導部隊。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大概能在2051年底開始大批次生產,並且在次年初形成初始作戰能力。
當然,這已經是非常遙遠的事情了。
更重要的是,還不能出任何意外。
事實上,出現意外情況的機率非常大。要知道,陸軍主導的專案並不少,而且絕對不是以地面主戰平臺為重。
在40年代初期啟動的幾個陸軍重大裝備專案中,真正的主角是“空中主戰平臺”。
要知道,“空中化”一直是共和國陸軍的發展方向。
卷十三 道義之爭 第33章 壟斷經營
雖然在很多人看來,陸軍與“飛行”沒什麼關係,但是垂直起降運輸機與低空攻擊機在印度戰爭中大顯神威之後,陸軍的“空中化”步伐越來越快。在2040年之前,甚至有很多人認為不出20年,“傳統陸軍”就將徹底消亡,以空中機動、空中進攻、空中控制為特點的“未來陸軍”將成為地面戰場的主宰力量。
不可否認,2040年的預測過於樂觀了。
雖然從技術上講,陸軍通往“空中化”的道路上沒有不可逾越的障礙,但是國防建設必須服從於國家的總體實力,而不能超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