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3部分(3 / 4)

小說:國策 作者:九十八度

雖然鐳射束也迅速做出調整,追上了下墜(實際上是上升速度有所減緩)的彈體,並且燒穿了彈體的外殼,使其內部的剩餘燃料發生爆炸,但是此時彈體與彈頭已經隔了數百米,而且兩者的速度差達到了每秒上千米,所以彈體爆炸產生的衝擊波並未對高速上升的彈頭產生影響,反而對攔截衛星產生干擾,跟丟了正在做變軌飛行的彈頭。

戰鬥並未因此結束,配備了高能激器的攔截衛星跟丟目標之後,位於更高軌道上的第二種攔截衛星,也就是配備了粒子束武器的攔截衛星立即接到了中央計算機發來的資訊,提前展開攔截行動。隨著2枚彈頭離開彈體爆炸產生的干擾區,兩道速度高達每秒20萬千米的高能中性粒子束就從距離地面大約3000千米高度上的2顆攔截衛星上射了下來。

遭到粒子束照射之後,飛行彈道稍高一點的那枚彈頭僅僅在無聲無息的粒子束的照射下堅持了5秒鐘,隨著彈頭表面的絕熱層完全氣化,高速飛行時與極為稀薄的空氣摩擦產生的巨大熱量立即點燃了彈頭內部的易燃材料,最終引爆了姿態控制火箭發動機與再入大氣層加速火箭發動機內的高能燃料,在猛烈的爆炸中,這枚攜帶了1顆55萬噸級核彈頭的導彈彈頭在俄羅斯西伯利亞的鄂木斯克市上空化為了一點流星,彈頭的殘骸全都落在了俄羅斯境內。

飛行高度較低的那枚彈頭除了在粒子束的照射下使隔熱層有所損傷之外,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雖然從理論上講,由於隔熱層受損,這枚彈頭再次進入稠密大氣層的時候,肯定會被燒燬,內部嬌弱的核彈頭也得完蛋,但是共和國國家戰略防禦系統並沒有因此放過這枚同樣攜帶了1顆55萬噸級核彈頭的導彈彈頭。

當最後一枚彈頭脫離了粒子束的照射範圍之後,已經有2枚配備了自導系統的動能攔截導彈從近地軌道上的動能攔截衛星上射了下來,正以每秒超過10千米的速度追上那枚還在向著共和國最大的城市飛去的導彈彈頭。因為是切線追擊,所以導彈彈頭與攔截導彈的相對速度大約為每4千米,整個追擊過程只持續了60秒。也就是說,導彈彈頭在到達阿爾泰邊疆區首府巴爾瑙爾上空的時候就被攔截導彈追上,並且先後被兩枚攔截導彈擊中,在其進入下降彈道之前就被擊落了。

到此,整個攔截才宣告結束。從導彈發射到彈頭全部被擊落,前後用時不到2分鐘。

從表面上看,這場極其短促的戰鬥算得上是有驚無險,可是從本質上講,能夠做到“有驚無險”的前提條件就是前期的大量付出,或者說是上千萬億元的鉅額投入,以及數以萬計的共和國軍事科研人員在數十年內的艱苦努力。

數十年之功,就體現在這短短2分鐘之內。

如果從本質上講,這場攔截戰鬥肯定要比看上去的兇險得多。

必須承認,俄羅斯在30年代初著手開發、在30年代末完成設計、在40年代初期開始批次生產與裝備部隊、號稱世界上最後一種戰略彈道導彈的SS…48確實是一種效能先進,而且威脅巨大的戰略武器。

首先,SS…48採用了速燃固體火箭發動機。正是如此,SS…48才能在發射後20秒就離開相對危險的對流層,並且以超過以往彈道導彈一倍的速度離開稠密大氣層。縮短導彈在稠密大氣層內的飛行時間,帶來的最大好處就是提高了導彈的生存機率。要知道,如果導彈在稠密大氣層內遭到攔截,別說會不會對本土構成威脅,只要一點點損傷,就能使導彈的燃料艙發生爆炸。第一枚被擊落的導彈,也就是射向共和國首都(北京仍然是共和國名義上的首都)的那枚導彈就是因為攻擊距離最近,最晚發射,沒有趕在攔截開始前離開稠密大氣層,導彈彈體還沒有與彈頭分離的時候就被鐳射束罩住,不但失去了離開大氣層的機會,還使下面上萬平方千米的區域受到汙染。

當然,僅僅只有速燃固體火箭發動機算不了什麼,只有選擇合適的彈道,將系統的效能發揮出來,才算的上是真正出色的彈道導彈。

這就是SS…48的另外一個強項,即在攻擊不同目標的時候,可以根據目標遠近,自動選擇最合適的彈道。要自導,以往的彈道導彈,只有固定的彈道,而攻擊不同的目標,由拋灑彈頭的時間決定。可想而知,採用固定彈道的導彈肯定更容易遭到攔截。

別的不說,在採用固定彈道的時候,肯定得以最大射程來確定彈道高度,因為彈道高低決定了射程遠近,而在以最大射程的情況下,彈道高度自然最高。也就是說,導彈的飛行時間相對較長,而且需要在外層空間飛行,這等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