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載火箭,加入了“低成本航天俱樂部”,俄羅斯直到40年代初才推出了一種採用新型氫氧火箭發動機、近地軌道運載能力不到2噸的小型運載火箭,在10多年後,也就是2053年才推出第一款近地軌道運載能力超過20噸的大型運載火箭,正式加入“低成本航天俱樂部”。
導致俄羅斯在航天領域舉步維艱的原因只有一個,即電力技術落後。
眾所周知,新型氫氧火箭的關鍵不在於火箭發動機,而是廉價獲取液氫液氧,也就是如何降低電力成本。可靠的解決辦法只有一個,即全面推廣普及可控聚變核電站,取代其他發電廠。可以說,低成本航天時代能夠在21世紀30年代到來,就是因為可控聚變核電站在30年代開始推廣普及,使得電力供應向無窮化發展的同時,讓電力價格無限趨近於零,從而使液氫液氧的生產成本降到零點附近。
必須承認,資源肯定是越多越好。
因為擁有世界各國中最豐富的自然資源,所以俄羅斯度過了最艱難的歲月。
在逐步淡出國際航天發射市場的時候,為了確保國家安全,俄羅斯當局一直以政府補貼的方式,鼓勵航天企業自主創新,並且透過推動國家戰略防禦系統的建設工程,為航天企業提供訂單。問題是,政府扶持無法提高生產效率,也就無法降低發射成本。面對高昂的發射費用,在建設國家戰略防禦系統的時候,俄羅斯自然不像外表那樣財大氣粗,在各個方面前精打細算,儘量降低系統成本。因為導致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在航天發射上,所以俄羅斯當局首先想到的就是減少發射次數,準確的說,是降低系統質量,用最小的發射量來組建戰略防禦系統。
這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只是實際意義肯定有待商榷。
眾所周知,戰略防禦系統本身就是超級大國的“燒錢機器”。根據共和國官方公佈的資料,國家戰略防禦系統分為三個大階段與八個小階段,前後總共投入資金1050萬億元。即便扣除通貨膨脹因素,以2020年的幣值計算,也高達360萬億元,相當於當年共和國國民生產總值的4。2倍。雖然美國當局沒有給出確切的統計資料,但是其國家導彈防禦系統的總投入也不會低到哪裡去,以2020年幣值計算,在80萬億到100萬億美元之間,大約為當年美國國民生產總值的5倍。
問題是,投入巨大是個問題,共和國與美國捨得投入又是一個問題。
事實上,早在國家戰略防禦系統與國家導彈防禦系統進行規劃設計的時候,共和國與美國就有相關專家提出,系統設計過於複雜,必然導致建設成本居高不下,如果能夠適當提高系統的整合度,就能在不明顯降低系統攔截能力的前提下大幅度縮減開支。因為這兩套世界上最強大的戰略防禦系統在設計的時候均根據局勢變化,留有適當冗餘,比如戰略防禦系統設計時要求能夠一次攔截3000個目標,分批次攔截則能對付上萬個目標,而到建成的時候,即便美俄法英以巴等等有核國家同時向共和國發起進攻,只要沒能在5分鐘內發射所有戰略導彈、準確的說,是所有攜帶了核彈頭的戰略運載工具不能在5分鐘內進入到打擊共和國本土的範圍之內,國家戰略防禦系統就能將其全部攔截下來,且總體攔截成功率不低於95%,相當於在遭到10000枚核彈頭攻擊的情況下,只有500枚彈頭漏網。
因為在國家戰略防禦系統後面還有戰區導彈防禦系統與戰場導彈攔截系統,而這兩套系統對來襲目標的攔截效率均在90%以上,所以漏網的500枚彈頭中,最多隻有5枚彈頭能夠落下,並且在共和國本土重要目標上空爆炸。以世界大戰的標準衡量,即便遭襲的是座特大城市,也不會對共和國的戰爭潛力造成太大影響。
同樣的,美國的國家導彈防禦系統,以及作為戰役與戰術級別的戰區導彈防禦系統與戰場導彈防禦系統也具有類似的攔截能力,基本上能夠保證在遭到全面核打擊的情況下,將損失降到能夠承受的範圍之內。
因為核大國都奉行捆綁政策,即在進行戰略打擊的時候,絕對不會僅僅針對敵國,而會對其他核大國、有核國家、甚至有能力製造核武器的國家進行毀滅性打擊,以確保在核戰爭之後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立即製造出核武器,從而成為世界霸主,所以在全面核戰爭中,不管是共和國還是美國都不可能遭到其他核大國與有核國家的全面打擊。換句話說,真要爆發核戰爭,在共和國本土上爆炸的核彈頭肯定不會超過5枚。
由此可見,提高系統整合度,適當降低攔截能力不會對國家安全造成實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