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致勝發表評論後,眾多社會學家陸續發表了類似的評論。
關鍵還是一個:怎樣才能“向人民負責”。
短短一天之內,“向人民負責”成為了全國人民茶餘飯後討論的焦點話題。
在輿論與民意的推動下,審議與表決工作進展得非常“順利”。
2月19日,經過小範圍修改的《政府行為規範法》首先在全體代表大會上獲得表決透過,85%的代表投了贊成票,只有不到1%的代表投了反對票。2月21日,同樣做了修改,明確了懲罰條款的《政府結構調整法》在表決中獲得透過,80%的代表投了贊成票,僅有2名代表投了反對票。2月24日,《行政開支稽核法》在幾乎沒做修改的情況下表決透過,90%的代表投了贊成票,無人投反對票。2月27日,《代表選舉法》將普通代表的比例增加到63%、軍人代表增加到15%、行政人員代表降低到15%、國有企事業職工代表降低到7%後表決透過,100%的代表投了贊成票。
到此,“4法案”全部獲得透過,且內容更明確,結果更“理想”。
到這個時候,外界基本上猜出了紀佑國讓龐興龍延遲提交2017年度財政預算報告的原因。因為按照剛剛透過的法案,國務院2017年的財政預算肯定要做大的調整。
2月28日,國務院總理龐興龍正式向全體代表大會提交2017年度中央財政預算。
結果與外界猜測的完全一樣,在這份厚達上百頁的預算報告中,與2016年實際支出相比,總共147800億元的中央財政預算中,除了增幅達到了23%的軍費之外,全民醫療保障、全民社會福利保障、教育科研開支全部大幅度增長,社會公共基礎設施維護與建設費用縮減23%、基礎設施建設縮減7%、中央政府行政費用縮減58%、公共事業單位補助縮減16%、國有企業補貼縮減72%、日常行政額外開支縮減88%!
普通民眾看到的是紀佑國堅決打擊腐敗、鞏固廉政風暴的決心。
學者看到的卻是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的開端。
按照龐興龍提交的預算,用於維持政府執行的費用僅佔總預算的18%,絕大部分財政開支用在了全民福利保障、國民教育與基礎建設上。雖然與西方國家相比,18%的政府運營費用仍然非常高(美國是7%、英國是6%、法國是8%、德國是6%、俄羅斯也只有12%),但是與往年佔到預算總額35%的行政開支相比,算得上是了不起的“進步”了。
縮減行政開支,正是向“服務型政府”轉變的必然過程。
經過3日審議,全體代表大會最終批准了總共148900億元的財政預算,新增的1200億元預算中,800億投入了國防建設,400億投入了社會公共設維護。最後,行政開支在總預算總的比例只有17%。
到此,第二階段議程結束,最後階段議程即將到來。
卷四 軍火帝國 第25章 權力交接
紀佑國在全體代表大會上提出四項法案,元首是否留任已經沒有懸念了。
即便是普通民眾都能想到,如果紀佑國謀求連任,就會首先讓龐興龍提交2017年度中央財政預算,然後選舉新一屆國家領導人,坐穩位置後,再提出對共和國具有歷史意義的四項法案。這樣,不但能夠保證四項法案在全體代表大會上順利透過,還不會對紀佑國謀求連任造成負面影響。
在第三階段議程開始前,龐興龍提交了數部行政法規。這些法規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土地流轉與政府徵收條例》。當時,很多人都認為應該由紀佑國來推行這部行政法規,而不是由龐興龍來做。因為這部法規將明確規定政府徵收土地時的權利與責任,以及土地在自由流轉中必須遵守的規定。相對而言,這更像一部法律,而不是一部行政法規。
《土地流轉與政府徵收條例》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正在肆虐的金融危機。
2016年10月份,龐興龍就以“國務院令”的方式下達了“土地徵收與流轉試行辦法”,要求各地方政府更加合理的利用土地,而不是透過拍賣的形式向開發商轉讓土地,從而抑制土地價格上漲、打壓房價。
這套辦法並沒有得到具體有效的實施,幾乎所有地方政府都不支援。
隨後,金融危機爆發,共和國的房地產市場價格由歷史頂點一路下滑,國內數十家大型房地產開發商相繼宣告破產倒閉。在紀佑國地親自幹預下,上海、廣州、南京、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