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甚久,即距乾隆五十四年秋季以前不遠也。長生之父玉敦與佩荃之翁佑,同為杭州人,同舉乾隆十五年庚午鄉試,佑之八股文復為長生祖句山所稱賞。(見紫竹山房集陳句山年譜乾隆十五年庚午條。)佩荃之父璐與長生之夫紹楏同為湖州人。當此時兩家在京,往返必頗親密,觀戴璐吳興詩話一二述及長生夫婦,可以推見。否則佩荃無由作織素圖次韻詩也。
(三)織素圖者即取孔雀東南飛樂府詩“十三能織素”之句,及晉書九六列女傳竇滔妻蘇氏(蕙)傳“滔被徙流沙,蘇氏思之,織錦為迴文旋圖詩”之意,繪畫而成。觀戴佩荃織素圖次韻詩“分明錦字傳蘇蕙”、“詎將遠夢到金微”、“十三學得厭彈箏”等語,可以為證。然則此圖中之織素人必為女性,而其夫又以罪謫邊,自不待言矣。與此圖中女性相關涉,得直指為即是圖中織素人者,止有三可能之人。第一可能者為陳長生。然長生之夫為葉紹楏。紹楏一生事蹟,今可考知者,頗為詳盡。紹楏即無戌邊之事,則長生非圖中之織素人可知。第二可能者,為戴佩荃。趙佑之子可考見者有日熙日煦日照三人。佩荃之夫日照,其事蹟雖不詳,然據上引趙佑清獻堂集二舟中寄示諸弟示煦照詩,知乾隆五十八年鹿泉作此詩時,日照並未遠去,則其人實無戌邊之事。吳超亭挽佩荃詩云“蘇姬才薄錦紋回”,及沈衝之挽佩荃詩云“芳齡正好圖團聚”等語,似日照亦有陳端生婿範某戌邊之嫌疑者,然沈衝之輓詩又云“西風捲幕客重來”,則日照既能重來,必無遠謫之事,大約佩荃卒時,日照不在側耳。至陳長生挽佩荃詩云:“尺幅生綃點染新,十行錦字為傳神。而今留得清吟在,說與圖中織素人。”詩中“十行錦字”即錦上之迴文。“清吟”即佩荃織素圖次韻七絕三首。今佩荃雖還歸天上,而“清吟”猶留在“人間”,故長生可說與同在人間之織素人,即告以佩荃逝世之訊息。一死一生,取與對比,暗用李義山重過聖女祠詩“上清淪謫得歸遲”之句,寓意尤為沉痛也。由是言之,織素圖中之織素人,必非戴佩荃,又可知矣。第三可能者,以普通消除遞減之方法推之,則舍陳端生莫屬。若是端生,則佩荃長生諸詩中所用古典皆能適合,自不必贅論,而佩荃“淡妝不逐畫眉新”之句與西冷閨詠一五繪影閣永家□□詩序中“屏謝膏沐”之今典更相符會也。所可注意者,即佩荃詩中“西南漸有聲”之語。依通常解釋,溫飛卿池塘七夕詩云:“月出西南露氣秋。”(見才調集二。)及七夕詩云:“青鎖西南月似鉤。”(見曾益謙顧予鹹顧嗣立等溫飛卿詩集註四。)萍南詩中“西南”二字出處當是從溫詩來,與下“永夜”句固相適應,而“七襄”句更暗寓七夕離別之意,(飛卿七夕詩云:“人間離別水東流。”)尤為巧妙也。然寅恪地此尚不滿足,姑作一大膽荒謬之假設,讀者姑妄聽之可乎?陳端生於再生緣第一七卷首首節雲:“唯是此書知者久,浙江一省偏相傳。”又云:“歲此甲辰春二月,芸窗仍寫再生緣。”考道光十五年修雲南通志一二十秩官志二之一二官制題名一二國朝文職官姓氏三臨安府同知欄載:
陳至(寅恪案,“至”當為“玉”之形誤也。)敦。錢塘人。舉人。(乾隆)四十九年任。
龔雲鶴。營山人。貢生。(乾隆)五十三年任。
則端生之父玉敦,在乾隆四十九年至五十二年四年間,曾任職雲南。隨園詩話補遺三載陳長生“聞家大人旋里”雲:“去郡定多遮道吏,還山已是杖鄉人。”即玉敦解任歸杭州時所作,大約在乾隆五十三年,長生寓京師時也。頗疑端生亦曾隨父往雲南,佩荃詩所謂“浙江一首偏相傳”者,意謂十六卷本之再生緣,浙江省已遍傳,而云南則尚未之知也。寅恪更進一步懷疑佩荃詩所謂“七襄取次報章成”者,即指端生在雲南所續之第一七卷再生緣而言。蓋再生緣前十六卷“浙江一首偏相傳”,則佩荃必早已見及。佩荃與長行交親往還,當又在長生處獲見端生續寫第一七卷,故詩中遂及之耶?其所謂“女手摻摻勞永夜”者,疑指端生自述其撰前十六卷時,“向陽為趁三年月,入夜頻挑一盞燈”。(見再生緣第一七卷第六八回末節。)寫作甚勤,入夜不息。此佩荃讀第一七卷末節,已可知之,或又從長生處得悉其姐往日撰著者之勤,因並有“勞永夜”之語歟?至於端生續寫再生緣第一七卷在甲辰年,即乾隆四十九年。此年端生居浙江抑寓雲南,雖不能確言,鄙意此年端生似已隨父玉敦赴雲南,其所謂“白芍送臘”“紅梅迎春”等句,若“白芍”取譬“白雪”,與“紅梅”為切當之對句,則亦不過詞人形容節物慣用之語,未必與當地真實氣候相符合。(可參下文論再生緣開始寫作年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