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對立也許是相符的。
而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假定仍然被許多人看作是一種新觀點,甚至認為它是一種最令人反感的、應儘快摒棄的新觀點。
()免費電子書下載
我估計在這種對我們觀點的否定中,有某種強
①不過參見本書第77頁的論述:“對物件的精神專注產生於本我的各種本能要求。”還請參見本書第105頁上關於同破壞性本能有關的自我和本我的論述。——英譯註。
烈的情感因素在起作用。為什麼我們自己要經過很長時間才決心承認攻擊性本能呢?為什麼我們在為了我們的理論而利用這些對每個人都是一目瞭然和熟悉的事實時,曾經猶豫不決呢?
當然,如果我們把具有破壞性目的的本能歸之於動物的話,可能就不會遭到什麼反對。
但是說人類氣質中包含這種本能,就彷彿是對人類的褻瀆。
我們的觀點也與許多宗教的假定和社會習俗相沖突。
這些假定和習俗認為,人類應當生來就是善良的,或者至少本性是善良的。如果人類偶爾表現出殘忍性、獸性和狂暴性,那只是人類情感生活的暫時失調而已。這些表現在很大程度上是煽動出來的,或可能僅僅是他迄今為止仍然強加於自身之上的不明智的社會制度所造成的。
遺憾的是,歷史和我們自己的經驗卻並未表明上述情況,相反,它們證明了這樣一種判斷:對人類本性之“善良”
的確信只不過是一種有害的幻想;人們憑藉這種幻想,期望他們的生活變得美好和更加舒適,而實際上他們卻只是在破壞。
我們無需繼續進行這場爭論,因為我們對人類身上存在的特殊的攻擊性和破壞性本能的證明,所依據的並不是歷史的教誨或我們自己的生活經驗,而是對性虐待狂(sadism)和性受虐待(masochism)現象所作的種種一般性的考察。你們已知道,當性滿足與使性物件遭受痛苦、虐待和羞辱的條件相聯絡時,我們稱之為性虐待狂。而當這種滿足的需要被受虐待的物件自身所體驗時,我們則稱之為性受虐狂。你們還知道,在正常的性關係中,存在著這兩種傾向的某種混合體。
當這兩種傾向把其他性目標排擠到次要地位而代之以自己的目標時,我們就稱之為性倒錯行為(perversions)①。你們恐怕不會沒有注意到,性虐待狂與男性氣質(masculinity)的關係較為密切,而性受虐狂則與女性氣質(femininity)具有更密切的關係,它們之間似乎有著某種隱秘的親緣關係。
不過我要補充一個說明,關於這個問題我們沒有取得任何進展。性虐待狂與性受虐狂這兩種現象均為利比多理論所難以解釋,而尤以後者為最。
這兩種現象構成了利比多理論的障礙,然而同時,它們又恰恰適合成為另一種取代利比多理論的學說的基石。
這樣,我們就認為,在性虐待狂和性受虐狂中,我們看到了兩類本能即Xing愛和攻擊性的混合體的兩個典型例項。我們進一步假設,這種混合的關係是一種原型關係——每一個能夠予以檢驗的本能衝動,都是由這兩類本能的某些類似的融合或合金所組成的。這些融合的比例在每個本能衝動中當然是非常不同的。
因此,Xing愛本能使融合物具有多種多樣的性目標,而攻擊性本能的傾向則在融合物中趨於緩和或發生漸變。
這個假定為我們的研究開闢了一個前景,將來總有一天,這個假定會顯示出對於認識病理學過程具有重大的價值。由於融合起來的東西還可以分解開,故我們可以預料,融合活動將受到各種分解作用的最大影響。
不過這些概念仍然太新,還沒有人試圖在我們的工作中運用它們②。
我們現在回到性受虐狂所顯示的那個特殊問題上。只要我們稍稍怠慢了性受虐狂中的Xing愛成分,它就會向我們表明
①關於性倒錯行為請參見《引論》第二十、二十一講。——英譯註。
②本問題請參見《自我和本我》第四章。——英譯註。
以自我破壞為目標的那種傾向存在的跡象。如果性受虐狂確實也包括破壞性本能(如同也包括利比多一樣),以致自我——不過我們在這裡所考慮的東西確切地說是本我即整體的人①——從起源上講包含了一切本能性衝動,那麼我們就得出了下述觀點:性受虐狂比性虐待狂產生得更早,後者是指向外部世界的破壞性本能,故具有攻擊性特徵。
一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