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1 / 4)

把它與本我和超自我區分開來,從而更好地揭示實際的自我具有的種種特徵。這個系統轉向外部世界,它是知覺因此產生的環境,在它進行活動的時期,意識現象便在其中產生。它是全部心靈機構的感覺器官;此外,它不僅感受來自外界的刺激,而且也感受產生於心靈內部的刺激。我們幾乎不需要尋找理由來論證這個觀點;自我就是本我中由於接近外部世界並受其影響而改變的那個部分,它變得適合於接納刺激,而作為一種防備刺激的保護物,其功能類似於

①弗洛伊德在很多地方都提到了這個差異。尤其是在論“無意識”的心理玄學論文(1915e)第五部分和《超越快樂原則》(1920g)第四章這兩部分中,弗洛伊德把這個區分歸功於布洛伊爾(Breuer);而且,他顯然打算為《歇斯底里研究》(1895d)第二節(A)加一個腳註,以說明布洛伊爾的理論貢獻。在《無意識》一文中,弗洛伊德論述到,據他認為,這個區分代表了關於神經能量的性質,我們迄今為止所獲得的最深刻的認識。——英譯註。

②這段關於本我的論述主要根據《無意識》一文第五節的內容。——英譯註。

把一個生命物質包裹起來的外皮的作用。對外界的關係已成為自我的決定性因素;它承擔了把外部世界要求傳達給本我的任務,這對本我來說是一種幸運。因為當本我盲目地追求本能的滿足時,它就會無視最強大的外部力量,從而不可避免地導致自身的毀滅。在實現這個功能時,自我必須觀察外部世界,必須把關於外部世界的準確的圖景貯存在它的知覺的記憶痕跡中,並透過實行“現實實驗”(realiry—testing)的功能,排除掉附加在這個外部世界圖景中的任何來自內部的興奮源的成分。

自我在本我的指令下控制著各種活動渠道;但是在需要和行動之間,插入了一個起到延緩作用的思維活動,在這期間,它利用了記憶的殘餘經驗。以這種方式,它廢除了無限制地控制著本我中的事件過程的快樂原則,而代之以現實原則(realityprinciple),該原則保證更高程度的確定性和更大的成功。

時間的關係——描述它很困難——也透過知覺系統引入到自我中了;幾乎不用懷疑,知覺系統的工作模式,就是提供了時間觀念起源的因素①。

但是,自我和本我之間的主要區別則是自我傾自於綜合(synthesis)其內容,以便結合並統一它的各種心靈過程;本我完全缺乏這種結合與統一。當我們不久開始論述心靈生活中的各種本能時,我希望我們將成功

①在《精神的拍紙簿》一文(1925a)的結尾,弗洛伊德對此闡述了他的看法。——英譯註。

地找到自我的這個基本特性的根源①。它單獨創立了高度的組織,這是自我為獲取它的最好成就所需要的。自我從知覺本能發展到控制本能;但要想控制本能,自我就必須能夠作為本能的(精神)代表,為本能在一個重要的集合體中安排好恰當的位置,並將其納入一個有條理的聯絡中。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說,自我代表了理性和機智、而本我則代表不馴服的熱情。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對自我的優點和功能有了印象;現在可以考慮自我的另一方面了。

自我畢竟只是本我的一部分,這一部分因接近外部世界,受到它的危險和恐嚇,發生了有利於本我的改變。從動態的觀點來看,它是軟弱的,它從本我中借來了能量。我們並非完全沒有察覺到這些方法——我們也可以稱它們為詭計,用這些方法它進一步從本我中榨取了一些能量。例如,這些方法中的一種就是自我以實際的或被放棄的物件自居。對物件的精神專注來自於本我的本能需要。自我必須首先注意這些需要。但是透過以物件自居,自我便取代了物件,而使自己受到本我的歡迎,並試圖使本我

①事實上,弗洛伊德在這些講演中沒有再回到這個題目上來。《抑制、症狀與焦慮》第三章對自我的這個特徵曾有詳細論述。雖然弗洛伊德在晚期著作中(例如《非專業分析的問題》第二章中的許多段落)很強調自我的綜合傾向,但在對自我的最早的描述中,卻沒有明確使用這個概念。例如,請注意在布洛伊爾時期,談到受壓抑的觀念時,他幾乎總是使用“不相容”這一術語,這就是說,這些觀念可能沒有被自我加以綜合。

第一篇關於防禦的神經—精神病的論文第二節的論述亦然。——英譯註。

的利比多(libido)①轉向自我。

我們已經看到以前對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