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2 / 4)

物件的精神專注的積澱物,吸收到自身之中。從整體來看,自我必須執行本我的意圖,它透過發現能夠使本我的意圖完滿實現的各種環境來完成這一任務。自我與本我的關係可以比作騎手與馬的關係。馬供給運動的能量,而騎手的權力則在於決定運動的目標和指導這個強壯動物的運動。但是在自我和本我之間卻經常出現不理想的情形:在這種場合,騎手往往不得不引導馬沿著它自己想要走的路行進。

本我中有一部分原屬於自我,後因自我在壓抑作用下對其採取抗拒的態度,故而從自我中分離了出來。但是壓抑並沒有延伸到本我;所以被壓抑物便合併為本我的其他部分。

有一句格言告誡我們:一僕不能同時服侍兩位主人。然而可憐的自我卻處境更壞:它服侍著三位嚴厲的主人,而且要使它們的要求和需要相互協調。這些要求總是背道而弛並似乎常常互不相容。難怪自我經常不能完成任務。它的三位專制的主人是外部世界、超自我和本我。如果我們注意到自我努力同時滿足這三位主人,或毋寧說按它們的意旨行動這種情況,我們就不可能對將這個自我人格化並視為單獨的機構這種作法感到遺憾。它感到自己在三個方面被包圍了,受到三種危險的恐嚇。如果它難以忍受其壓力,它就會產生焦

①“libido”是弗洛伊德的基本術語,音譯即“利比多”或“裡比多”。這個術語包括廣狹兩種含義。就狹義而言,即指自然狀態的性慾基力。就廣義而言,則表示一種尋求快樂的心理慾望,它源於對性關係的渴求,但又遠遠超越了這種渴求;凡是使個體感到愉快的活動,都構成利比多的目標。弗洛伊德更強調這種寬廣的含義。——中譯註。

慮作為反應。由於自我起源於知覺系統的經驗,所以它的本職是表達外部世界的需要,但是它也力求成為本我的忠實奴僕,與本我保持友好關係,並把自己作為一個物件介紹給本我,把本我的利比多引向自己。在它企圖斡旋於本我和現實之間時,它常常不得不用它自己的前意識的文飾作用,來掩蓋本我的無意識的要求,以隱瞞本我和現實的衝突;甚至當本我固執己見,不願屈從時,它會採用圓滑的手段詭詐地表示它正在關注現實。另一方面,它採取的每一步驟都受到嚴厲的超自我的監視;超自我絲毫不體諒自我在本我和外部世界方面遇到的種種困難,為它的行為制定了若干明確的準則;如果自我不服從這些準則,超自我就用強烈的自卑感和內疚來處罰自我。

自我就是這樣被本我所驅使,受超自我所限制,遭現實所排斥,艱難地完成它的效益任務,使它所遭受的種種內外力量和影響之間達到調和;現在我們能理解:為什麼我們常常會抑制不住地呼喊:“生活多麼不容易啊!”如果自我不得不承認它的軟弱,它就會突然產生焦慮——有關外部世界的現實焦慮、有關超自我的道德焦慮和有關本我中的激|情力量的神經病焦慮。

我想根據上述描述,以一種簡單的圖表形式,描繪一下心靈人格的構造關係。現在請你們看下面這張圖表:正如你們從中看到的,超自我與本我結合在一起了。的確,作為俄底浦斯情結的繼承者,它和本我有密切的關係;它比自我距離知覺系統更遠①。本我只有透過自我才能與外部世界發生交往,至少按這個圖表來說是如此。

目前要說這張圖表有多少正確性當然是很困難的。

但在某個方面它無疑是錯誤的,即無意識的本我所佔據的空間,應該無可比擬地大於自我或前意識所佔據的空間。我應該請你們在思想中糾正這一錯誤。

B這些論述聽起來無疑是吃力的,而且可能講得不太明確,但在結束它們時,我還是要向你們提出告誡。

在你們考慮這種把人格分為自我、超自我和本我的分化時,你們當然不要把它想象成具有明顯的分界線,像繪製政治地理的人為區分那樣。

①如果把這張圖表與《自我與本我》(1923b)第二章中的類似圖表作一比較,可以看出在某一點上,早期的圖表與現在這張圖表存在著基本差異,即前者沒有指出超自我,不過該書後來說明了這種缺少的理由。在本書這些講演的初版中,這張圖表如同它在《自我與本我》中的前身一樣,是豎著印的,而在兩處全集版中,為了某種理由,可能是節省空間,圖表則是橫著排的,其他方面則均未變動。——英譯註。

運用素描或原始繪畫中的那些線條輪廓,是不可能恰當地描繪出心靈的各種特徵的。相反,我們應該像現代畫家那樣,採用使各種色彩區域相互融合的方法。

()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