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行嗎?”
主降派們都不願意等,他們派荊州刺史府人事處處長(東曹掾)傅巽出面做劉琮的思想工作。傅巽說:“逆順有大體,強弱有定勢。以人臣而拒人主,是大逆之道;以小小的楚地對抗中原,是自不量力;以劉備抗擊曹公,是很不恰當。以上三個方面我們都不佔優勢,必然滅亡呀!將軍自己考慮一下,您與劉備相比如何?”
劉琮想了想,還真比不過這個老前輩,說:“差得遠。”
傅巽說:“以劉備之雄尚不足抵禦曹公,荊州怎能自保?假如有奇蹟發生,劉備能夠抵禦曹公,他又怎能甘居將軍之下?就是這個簡單的道理,希望將軍不要多疑!”
據《文士傳》記載,王粲也勸過劉琮投降。這個始終有英雄情結的小個子詩人,對曹操抱有好感,他對曹操的評價是“雄略冠時,智謀出世”,認為曹操在當代無人可匹敵,勸劉琮不要作無謂的抵抗,不如投降“保其全宗,長享福祚,垂之後嗣”。
劉琮縱使心有不甘,也無可奈何,於是決定投降。
此時,曹操親率大軍已越過新野等荊北防線,逼近襄陽。
曹操在襄陽城外見到了劉琮的使者,使者帶著朝廷賜給劉表的“節”,遞上降書,但曹操手下不少人表示有疑慮,擔心這是劉琮使的詐。
據《三國志崔琰傳》記載,曹操也吃不準,於是找來個人問問,此人是婁圭,字子伯。他是曹操青年時代的故友,長期在荊州打游擊,前不久歸降曹操,受到曹操的重視,他對荊州的情況相當熟悉。
婁圭分析道:“天下擾攘,各貪王命以自重,現在劉琮不忘把朝廷頒發給他老子的節帶來,這個細節可以說明他真有誠意。”曹操認為有理,他決定接受劉琮的投降,隨即指揮人馬向襄陽城開進。
襄陽北面隔漢水是樊城,此時劉備還在那裡。曹軍一路南下,直奔襄陽,並沒有攻佔樊城的意思,劉琮對劉備實行訊息封鎖,劉備對敵情瞭解不多,對於劉琮決定投降,更是事先一無所知。
劉琮能降,他劉備卻不能降,因為他跟曹操太熟悉了,曹操不會再接受他的投降,曹操要的是他的腦袋。名聲太大就是這點不好,曹操既然已認定他是自己目前為數不多的足以爭天下的對手,那就沒有什麼好商量的了。
據《三國志劉備傳》記載,劉備當時在樊城,軍事情報相當匱乏,居然不知道曹軍已到眼前。等知道訊息,自知不是對手,率眾撤退,路過襄陽的時候,諸葛亮勸劉備趁曹軍未得襄陽之機進攻劉琮,劉備再次拒絕。
據《漢魏春秋》記載,劉琮投降不敢告訴劉備,劉備後來察覺,派親信到襄陽城裡詢問劉琮。劉琮派著名學者宋忠到劉備那裡傳達命令,說準備投降。劉備又驚又駭,對宋忠說:“你們這幫人如此做事,又不早點相告,事到臨頭才通知我,是不是有點太過分了(不早相語,今禍至方告我,不亦太劇乎)!”劉備越想越氣,抽出刀來架在宋忠脖子上:“殺了你都不解氣!”
但劉備也只能說說氣話而已,劉琮料定劉備會惱羞成怒,所以專門派個他不敢殺的宋忠來傳達命令。作為荊州本地最著名的學者、荊州學派的創始人之一,自鄭玄死後宋忠在文化界便享有了極高聲譽,這樣的人劉備如果一怒之下殺了,那他整天在嘴上的仁義也就白掛了。
《漢魏春秋》還說,劉備趕緊召集大家商議對策,有人勸劉備劫持劉琮以及荊州刺史部的官民南下江陵,依託那裡的水軍及豐厚的軍用物資再做打算。《漢魏春秋》沒有說這個“有人”是誰,但結合《三國志劉備傳》的記載,這個人應該是諸葛亮。但劉備同樣回答:“劉荊州臨亡託我以孤遺,背信自救的事我做不來,否則死後有何面目去見劉荊州啊!”
劉備率眾人南下,路過襄陽城,在城外呼劉琮出來對話,劉琮不敢出來。《典略》記載,劉備跑到劉表墓前祭拜一番,“涕泣而去”。
這時,徐庶離開了劉備,原因是徐庶的母親被曹軍俘虜,而徐庶是個孝子。徐庶辭別劉備時,指著自己的心口說(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來想跟隨將軍共圖王霸之業,憑藉的是此方寸之地。如今老母親被俘,方寸已亂,已無益於事,請求從此作別吧!”
徐庶至孝,劉備至仁,所以儘管內心不捨,也放徐庶走了。
徐庶到了曹操那裡作為不大,後來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諸葛亮的好朋友石韜也在曹操手下供職,到曹丕稱帝后擔任過郡太守、典農校尉等職。諸葛亮後來率兵伐魏,還打聽過這些老朋友們的訊息,當聽說徐庶、石韜等人只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