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部分(2 / 4)

路始升,上封事的千數人。

高太皇太后乃詔司馬光知陳州,並起程顥為宗正寺丞。程顥奉到詔命正想入朝,忽然生起病來,不到幾天就死了。後文彥博題他的墓碑,稱做明道先生。司馬光奉詔赴陳州,經過闕下,進朝見駕。高太皇太后將他留住,命為門下侍郎。忽王珪病死,乃升蔡確、韓縝為尚書左右僕射兼門下中書侍郎;章惇知樞密院事。這時普天下的人民,引領拭目,佇盼朝廷新政。

高太皇太后亦極意求抬,想一洗往昔弊政,解除人民的疾苦,因又召呂公著為侍讀,並遣使迎問他所想要陳說的話。呂公著謂使者道:“先帝的本意,原是以寬省民力為先,而建議的人,卻以變法侵民為務,與自己政見不同的,一概斥去,所以便失卻先帝的本意,使政治上弊病日深,人民感受困苦日甚。而今只要求得中正的人員,講求天下的利病,同心協力從事改革,還是不難挽回的。”即交使者齎陳十事:一畏天、二愛民、三修身、四講學、五任賢、六納諫、七薄斂、八省刑、九去奢、十無逸。使者復奏,高太皇太后悉行嘉納。呂公著一到,立改授為尚書左丞。呂公著與司馬光既同居政府,乃同心輔政,推本神宗的遺志。凡神宗想行而未暇舉行的,與改革而未至盡的,一一舉行起來,又請設定諫員,極開言路。於是民間歡呼鼓舞,眾口稱頌。蔡確等見司馬光、呂公著這等作為,曉得定要革除新法,便高唱“三年無改於父之道”的論調,藉以阻擾他們的更張。果然朝議紛紜,以為神宗駕崩未久,凡神宗時頒行的一切新法,目下概不可更改,須待三年之後再議。司馬光指駁道:“要是先帝頒定的好法令,就是百世之後,也是不當改易的,說什麼三年無改呢?要是王安石、呂惠卿所建立的不良政令,為天下患害的,補救起來,當像救焚救溺這麼急速,怎好等待到三年呢?況且而今太皇太后是以母改子,不是以子改父,這三年無改於父之道的話,是說不通的。”被他這麼一駁,眾議才平息下去了。於是高太皇太后依著司馬光、呂公著的建議,罷“保甲”、“保馬”、“方田、”市易“新法;謫貶京東轉運使吳居厚,安置黃州;仍起用鮮于侁為京東轉運使。司馬光對同官道:”鮮于子駿實是大才,而今再使他去做轉運使,未免屈抑了他。但朝廷要救京東的困溺,非他去不可,所以又不得不使他去。鮮于子駿此一去,乃是京東一路的福星啦!現在天下都處困溺,安得像鮮于子駿般人一百個,分救天下呢?“

子駿是鮮于侁的表字。鮮于侁到了京東,即奏罷萊蕪、利國兩治所,及海鹽依河北通商。人民大悅,口碑載道。朝廷又削前市易提舉今光祿卿呂嘉問三秩,貶知淮陽軍。至是呂黨皆坐黜,並謫邢恕出知隨州。

不覺殘年已過,遂下詔改元做元枯,是為哲宗元祐年。閏二月,右司諫王覿上疏奏謂:“國家安危治亂,乃系屬於大臣;而今執政八人,奸邪佔了半數,這一兩個元老,怎得行他忠君報國的意志呢?”因極論蔡確、章惇、韓縝、張璪等,朋邪害政。不料奏章數十上,高太皇太后還未允准,於是右諫議大夫孫覺,侍御史劉摯,右司諫蘇轍,御史王巖叟、朱光庭、上官均等,都起來做王覿的後盾,朝上一章,晚進一奏,交相劾論蔡確的罪狀。這正是:須使奸邪都斂跡,方教治國有良謀。

要知高太皇太后得了孫覺等劾論蔡確的章奏,畢竟怎樣,回分解。

第四十五回 罷奸邪太后任忠良 爭意氣朝臣結黨派

高太皇太后至是,乃罷免蔡確宰相職權,出知陳州;當下擢司馬光為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呂公著為門下侍郎。李清臣、呂大防為尚書左右丞,李常為戶部尚書,範純仁同樞密院事。這時司馬光雖荷聖眷降渥,把他升至極位,但是老病日增,精神日見衰弱,滿想盡心竭力,整頓頹敗,以報國恩,竟已心有餘而力不足了。他瞧著“青苗”、“免役”諸新法猶然存在,西夏亦還恃強未能降服,不禁長嘆道:“這些禍害沒有除掉,我死不瞑目了!”因作書致呂公著道:“我現在把身軀付與醫生,把家事付與兒子,一身一家,總算有了付託,不必憂慮了。

但是國家大事,沒有可付託的人,而今敬以屬公!“呂公著得書,便拿了去奏白高太皇太后。高太皇太后念他年老有病,忠心耿耿,特詔免朝參,賜乘肩輿,三日一入省。司馬光奉詔,謝不敢當,且上奏道:”不見天子,哪能辦事呢?“乃改詔令司馬光子司馬康扶掖入對。司馬光乃奏請罷”青苗“、”免役“兩法。高太皇太后准奏,即日罷”青苗“、”免役“兩法。

“青苗法”罷後,青苗錢罷貸,仍復常平舊法,朝臣無異議。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