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根本不存在。這是因為意識世界之間無法進行交流,意識世界之間只有近似,這種近似又是非意識世界上的近似。
每個人都只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意識世界往往被認為具有相互溝通、接受並加工資訊的能力,而這種能力其實只是一種表象。事實是它本身而非是其他主觀世界產生了某個資訊並被感知;它本身就具有接受或者排斥某個資訊的結構,接受或排斥某個資訊也非主觀世界權衡的結果。
每個人對同一物件都有各自的看法、作出不同的解讀。我們在交談時,似乎在與別人交流,而實際上是在和自己交談;我們在讀書時,似乎是在感受書中人物的情感和作者的思想,而實際上是在感受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對任何一個事物我們均能發現觀點間或大或小的不同,那是因為我們是在用自己而非他人的身體來感知,是在用自己的人生經歷和經驗教訓去判斷和思考。
看到一個朝你笑的女孩,於是你也朝她笑,並不是因為你意識到了她對你的善意,而是你的大腦在經驗的基礎上對非意識的笑容本身而非作為意識的善意作出反應。這個過程不伴有意識,只伴有經驗和感官刺激。並且經驗的建立也不是來自意識。現實世界中對一個朝你微笑的女孩報以同樣的微笑,與對著照片上衝你微笑的女孩微笑是一樣的。
亦即,你的意識並非變化於交流,而始終是侷限於個體之內。
我們能看到某個東西,因為有眼睛;我們能在交談中同意某個觀點,因為我們的生活即對這個觀點悄然的虛席以待,我們的思想早已潛在的產生這個觀點,而只是在此時才明確清楚、才被我們發現而已。我們在閱讀一部作品時之所以能感同身受,不是因為作者告訴了我們,而是因為我們具有相似的經驗。即便有從未體驗過的感受或思想出現,那也並非源於意識世界的交流,而是因為我們具有在特定情境下產生那種全新意識內容的結構和能力。
同樣一個人,自知和他知往往截然不同;同樣一件事,人們往往有不同的善惡評價。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主觀世界難辨真偽善惡,事實上從微觀角度看固然存在真偽善惡的區分,卻找不到區分它們的統一標準。人只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這個世界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因而意識世界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意識世界不需要交流,也不能交流;它沒有獨立於客觀生理基礎和外部環境的活動,也沒有自己的活動。意識世界如果存在,只能是對本人及其所處世界的反映,僅此而已。
意識只能透過至少兩個主體交流,而主體是絕然相互獨立的,因此不能認為意識可以交流,主體便是意識世界的根本侷限。所有的意識,一概如此。
三.意識的個體差異及其原因
1.
魯迅說,一部《紅樓夢》,道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纏綿;一部《*》, 商人看到賣點,建《*》主題公園,沈從文看到民生和人性,而當權者看到的是對民眾的道德效應,故而禁書、刪節……
原子彈落下後,機上的人看到的是一番奇觀,而地面上的人則身處煉獄;幾十萬人的傷亡對於投擲者而言不過是統計表上一個普通的數字,對被戰爭摧殘的城市來說則是幾十年的夢魘。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離所得出的意識結果是截然不同的。
同一件事情在不同人的眼裡有迥然不同的認識。看到一個精神異常的人,虔誠的基督徒認為那是撒旦坑害的結果並企圖將這個人引薦給上帝從而擺脫痛苦;心理學家從人際關係和行為特徵來分析,試圖透過潛意識和意義療法之類使病患獲得新生;隨著科學的進展,更多的人願意相信那其中遺傳的誘因最大;更多的平常人則傾向於認為本人應對自己的處境承擔責任。無數人的無數種看法都被很好的維持著,自以為是而不能相互有什麼實質的影響。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意識世界只有在相同主體相同時空下才能產生相同結果,否則就是不同的。此種不同也不能透過意識世界的交流來融合,因為意識之間存在的鴻溝恰恰證明意識之間是不可交流的。若主體環境近似,則意識不經過交流也會近似,若主體環境不近似,則意識經過交流也不會近似。
人只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人只能理解能理解的……
例如偶像崇拜。偶像崇拜是因為主觀世界想當然的只會接受它願意接受的東西。偶像崇拜下作為作為偶像的人的自知(自覺,自覺到的)和他知(他覺,看上去的)的分裂是極其明顯的。
我們只接受我們願意接受的東西,因為我們最終只接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