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部分(3 / 4)

子“離合於混沌之氣,與三光為終始”,“道成化身,蟬蛻度世”。高道陶弘景《真靈位業圖》定太清太上老君為第四中位,居太清境太極宮,即三十六天中之第三十四天,在三十三天之上。《魏書》的《釋老志》稱太上老君“上處玉京,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為飛仙之主”。唐代皇室,以老子李耳為同姓,崇奉太上老君,累加尊號。唐高宗尊太上老君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三上尊號,稱“大聖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立道教為國教。到宋代真宗於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加號“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是歷代帝王對太上老君的最後一次加封。(未完待續。。)

第二百六十三章 紅丸案 (求點推收賞評)

宋徽宗把自己定義成為了太上老君這樣一個即使是神仙裡面也是帝王一般的存在的神仙,宋徽宗是不是很瘋狂?

在歷史上因為帝王追求長生不老結果卻是引發了驚天大案的,莫過於紅丸案。

紅丸案,為明朝三大案件之一。泰昌元年(1620年),光宗病重,李可灼進獻紅丸,自稱仙丹。光宗服後死去。有人懷疑是神宗的鄭貴妃唆使下毒,旋即展開了一系列的追查元兇的舉動。其間,黨爭與私仇夾雜其中,連坐罪死者眾矣。

紅丸案,明末三大案之一。三案分別是移宮案、紅丸案還有梃擊案。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萬曆皇帝病死。太子朱常洛繼位,改年號為泰昌,所以習慣把他叫作泰昌帝。八月初一日,泰昌帝在登基大典上,“玉履安和”,“衝粹無病容”,就是行走、儀態正常,沒有疾病的症象。泰昌帝在萬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二日和二十四日,各發銀100萬兩犒勞遼東等處邊防將士,罷免礦稅、榷稅,撤回礦稅使,增補閣臣,運轉中樞,“朝野感動”。本來以為新君繼位,會有一番作為,不想登基大典後僅十天,也就是八月初十日,泰昌帝就一病不起。第二天的萬壽節,也取消了慶典。《國榷》記載:鄭貴妃“進侍姬八人,上疾始憊”。《罪惟錄》也記載:“及登極,貴妃進美女侍帝。未十日。帝患病。”八月十四日,泰昌帝病重,召內官崔文升治病。服用崔文升開的藥後,就開始腹瀉,用今天話來說可能是得了急性腸胃炎吧。一晝夜瀉好多次,有的說一晝夜瀉三四十次。八月二十九日,泰昌帝召見內閣大臣,問:“有鴻臚寺官進藥何在?”首輔方從哲等回話:“鴻臚寺丞李可灼自稱有仙丹妙藥,臣等未敢輕信。”這裡稍作解釋:鴻臚寺是掌管朝會、賓客、禮儀等事的一個機構;鴻臚寺的正卿叫鴻臚寺卿,四品;他的副手是鴻臚寺少卿。五品;鴻臚寺丞又低一級。六品,大致相當於現在的處級幹部。泰昌帝命身邊太監速召李可灼進宮。李可灼診視完畢,泰昌帝命快快進藥。諸臣再三囑咐李可灼慎重用藥,泰昌帝則不斷催促趕快和藥。到日午。李可灼進一粒紅丸。泰昌帝先飲湯。氣直喘。待藥入。即不喘。於是稱讚李可灼為“忠臣”。大臣們都心懷不安,等候在宮門外。一位太監高興地出來傳話:皇上服了紅丸後,“暖潤舒暢。思進飲膳”。(《明史?韓爌傳》)日晡(bu)(申時,下午3~5時),李可灼又進一丸。次日(九月初一)卯刻,泰昌帝駕崩。這時,他繼承皇位整一個月。而在當天,首輔方從哲擬遺旨賞了進獻紅丸的李可灼。這件因“紅丸”引發的宮廷案件,史稱“紅丸案”。

新帝繼位一個月即駕崩,加之朝廷內黨派紛爭激烈,使得關於此案的議論甚囂塵上,並且多少帶著東林黨藉機伐異的意味。這些議論圍繞著光宗的死因展開,方從哲、李可灼、崔文升等皆成為眾矢之的。

吏部尚書張問達、戶部尚書汪應蛟、禮部尚書孫慎行、左都御史鄒元標,以及眾多言官紛紛彈劾崔、李二人用藥、進藥錯誤之罪。其中御史王安舜認為:“先帝之脈雄壯浮大,此三焦火動,面唇紫赤,滿面升火,食粥煩躁。此滿腹火結,宜清不宜助明矣。紅鉛乃婦人經水,陰中之陽,純火之精也,而以投於虛火燥熱之疹,幾何不速亡逝乎!”'2'

由於泰昌是服下紅丸後死的,而首輔方從哲卻在泰昌死去的當天,擬遺旨賞了進獻紅丸的李可灼,引起了一些人的懷疑,御史王安彈劾方從哲“輕薦狂醫”,“又賞之以自掩”。御史郭如楚彈劾方從哲不應該賞賜進藥的李可灼。方從哲在眾人攻擊下,擬太子令旨,罰了可灼一年的奉祿。10月,禮部尚書孫慎行和左都御史鄒元標上了兩道令人矚目的奏疏,孫慎行指出:“從哲縱無弒君之心,卻有弒君之罪。欲辭弒之名,難免弒之實。”方從哲上奏辯解並請辭,於11月初卸任離京。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