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親、奉公忘私”的壯舉,甚至寫成讚頌文章分發各地,讓官吏百姓都能背誦這些文章,然後登記入官府檔案,把這些文章當作《孝經》一樣來教導世人。公元前2年,王莽獲允回京居住,來年漢哀帝劉欣死,太皇太后王政君收回了傳國玉璽,召王莽復為大司馬,領尚書事,兼管軍事令及禁軍,百官奏書也由王莽處理;此時王莽45歲。一夕之間,王莽成了國家最高行政的執行人,王莽一上臺就清除了丁、傅外戚的勢力,立劉箕子(即劉衎)為漢平帝,還為漢平帝祖母馮太后及東平王昭雪,迅速果斷的行動,受到朝野上下的擁戴,為推行以後的新政奠基礎。來年太皇太后賜給王莽為安漢公,類似周公受封的封號,王莽假意推辭再三。才接受了名號。卻把俸祿轉給二萬八千人的封賞,大家皆歌頌王莽的恩德,此時正值公元1年。元始三年(公元3年)王莽48歲,立長女王嬿為漢平帝劉衎的皇后(即孝平皇后。後來改封為黃皇室主);長子王宇因呂寬案。被王莽逼自殺。牽連數百人,王莽之同黨即上書說,安漢公大義滅親。公而忘私,作八篇誡書與孝經作為國家選拔人才的書目。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加號宰衡,位在諸侯王公之上。王莽奏請建立明堂、辟雍、靈臺等禮儀建築和市(市場)、常滿倉(國家倉庫),為學者建造一萬套住宅,網羅天下學者和有特殊本領的幾千人至長安,大力宣揚禮樂教化,得到儒生的擁戴。先是四十八萬餘民眾,以及諸侯、王公、宗室上奏請求加賞於安漢公王莽,再是公卿大臣九百人請求為王莽加九錫。於是朝廷賜予王莽象徵至高無上禮遇的九命之錫。接著,王莽為了製造太平盛世的景象,先是派“風俗使者”八人到各地考察,回朝後大加讚頌天下太平,彰顯王莽宣揚教化之功。其次透過重金引誘的政策,使匈奴等外族遣使來歸順朝賀,王莽遂成為人們心中治國平天下的賢良聖人。漢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平帝病,王莽以自身祈禱上天代平帝病死。公元6年,漢平帝病死,王莽為了避免年長的新皇帝登基,使自己不能任意操縱政局,遂立孺子嬰(即劉嬰)為皇太子,只有兩歲,太皇太后據群臣之意,叫王莽代天子朝政,稱假皇帝,臣民則稱王莽為攝皇帝,王莽自稱”予”。改年號“攝政。此時王莽51歲,值公元6年,年號稱為居攝元年,次年,東郡太守翟義及槐里人趙明、霍鴻起兵反莽,聲勢浩大,王莽遂派王邑平息,稱帝之心浮現。此時讖緯禪讓之說盛行,符命、圖書,層出不窮,如”求賢讓位”、”漢歷中衰,當更受命”、”天告帝符,獻者封侯”,王莽則大加利用,獻符命的人,皆得豐厚賞賜,有名哀章之人,更獻上金匱策書至漢高祖廟,大意言莽為真命天子,表中有十一人都有官銜,次日莽則入高祖廟拜受,御王冠即天子位,國號“新”,稱始建國元年(農曆公元8年臘月),王莽時年54歲。從安漢公—宰衡—假皇帝—真皇帝其計八年,中國曆朝除了貴族革命及平民革命之外,另開篡奪之例。王莽在朝中的勢力如日中天,幾乎等同於皇帝,這引起了以劉氏宗室為主的反對派的反彈。首先是發難安眾侯劉祟,居攝元年(公元6年)劉祟率領百餘人進攻宛城,連城門也沒有攻入就失敗了。第二年九月,東郡太守翟義起兵,擁立嚴鄉侯劉信為皇帝,通告各地,長安以西二十三個縣的“盜賊”趙明等也起來造反。王莽十分恐懼,飯也吃不下,日夜抱著孺子嬰在宗廟禱告,又模仿《大誥》寫了一篇文章,說明自己攝位是臨時的,將來一定要將皇位歸還孺子嬰。同時王莽不斷調動大軍鎮壓,攻滅翟義的部隊。待王莽掃清了這些障礙,各種符命祥瑞紛至沓來,不斷有人借各種名目對王莽勸進。初始元年(公元8年)十二月,王莽逼迫王政君交出傳國玉璽,接受孺子嬰禪讓後稱帝,即新始祖,改國號為“新”,改長安為常安,稱“始建國元年”。王莽在朝野的廣泛支援下,登上了最高的權位,開了中國歷史上透過(符命)禪讓作皇帝的先河。
由於漢末以來,政治**,朝廷奢華無度,地方搜刮,再加上豪強地主大量兼併土地,使得百姓流離失所,生活困苦,經濟凋敝,所以人心浮動,政治危機愈演愈烈。王莽執政以來,為了獲取民心,雖然採取了一系列緩和社會矛盾政策,但也始終未能在根本上解決問題。王莽信奉儒家思想,他認為天下要恢復到孔子所宣稱的“禮崩樂壞”前的禮治時代。才可能實現政通人和。因此王莽當上皇帝后,企圖透過復古西周時代的周禮制度來達到他治國安天下的理念,於是仿照周朝的制度開始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制”。王莽在始建國元年宣佈的政策是:將天下田改名‘王田’,以王田製為名恢復井田制;奴婢改稱‘私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