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2 / 4)

00年被立為皇太子後,他才依依不捨地離開揚州。當上皇帝后,他不顧百姓疾苦,頻繁下揚州,大概也源於那九年的揚州生活。

隋煬帝陵不僅僅是楊廣,也是隋朝初期的一個寫照。

隋朝的歷史功績和秦朝不相上下,它結束了南北朝長期分裂的局面,初期的隋朝經濟發展,政局穩定,是有一定的功績的。

但是,也正因為楊廣,隋朝如曇花一現般隕落了。楊廣生前的生活壯觀場面和隋煬帝陵的暗淡之間的強烈對比和巨大反差,就是一幅隋朝歷史的畫卷。

當然,隋煬帝陵完全有可能不必如此寒酸,有了今天這樣寒酸的場面,完全是楊廣的性格所致。據說,就在農民大起義如火如荼時,他仍不加收斂,依然奢侈殘暴,而且拒絕臣下的勸諫。從一件事上就能看出他的“自信”:他曾對侍臣說:“別人說我只不過是繼承先帝的遺業,其實,即使和士大夫比才學,我也應該做皇帝。”又說:“我生性不喜歡別人勸諫。如果是達官,再想以進諫來求取聲名,我更不能饒他們。如果是一般百姓,我還可以饒他些,但決不讓他有出頭之日。”試想,這樣一個剛愎自用的人怎會為自己的後路打算?他這樣的人只會向前,不可能後退。隋煬帝陵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故事,在這個故事裡,楊廣用他生前與身後天上與地下的對比給了我們一個可笑的談資,也給了我們許多值得反思的教訓。

*********************************

閱讀‘何木風’的其他作品:

//vip。book。sina。/book/?book=41911他們為什麼沒能成為皇帝

//vip。book。sina。/book/?book=42850五代史的另類解讀:亂五代

李世民:大唐盛世的縮影

如今西安城西北面的禮泉縣,有一座突兀的山峰叫九嵕山,大唐帝國巔峰時期的皇帝李世民的昭陵就在此山上。雖然,這位皇帝口口聲聲要薄葬,但言行不符,昭陵其實是唐陵最奢侈的一座皇陵。他把玄宮搬上了山,這本身就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但正因此,昭陵開闢了唐代帝王墓葬的一種新形式。

昭陵的來歷

李世民是唐朝開國皇帝高祖李淵的第二個兒子,母親是竇皇后。唐朝建立後,被封秦王,後來積極策劃了玄武門之變,殺掉了自己的親兄弟,並逼著自己的父親退位。在位二十四年,649年,他得了很嚴重的痢疾,並很快死掉,死後葬於昭陵。

李世民剛登基時,很是有作為。他勵精圖治,任用賢良,勇於納諫,發展經濟,國力昌盛,出現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為盛唐經濟、文化的高度發展奠定了基礎。

貞觀九年(635年),唐高祖在抑鬱中死去,李世民安葬了這位太上皇,但卻沒有安葬父親的靈魂。他經常做噩夢,夢到父親來邀請他一起遊地府。精神的負擔導致了身體的不適,不久後,他就患上重病,並顯出下半世的光景來了。他的皇后眼見如此,傷心不已,拿出十二分精力來照顧自己的夫君,李世民還算爭氣,一年後,居然奇蹟般地好了起來。可皇后卻病倒了,並且也顯出下半世的光景來。兩個人每天在一起,由於對死亡的恐懼,總談論死後的歸宿問題。他的皇后就要死了,說, “我無益於人,不可以死害人,希望不要以丘陵勞費天下,但因山而為墳,器用瓦木而已。”

李世民點頭答應,並派出風水師四處尋找風水寶地。但,風水先生並沒有使他滿意。他忽然想起了自己經常率軍出征時路過的九嵕山。九嵕山山勢突兀,峰巒挺拔,溝壑縱橫,山環水繞,有涇水環繞其後,渭水縈帶其前,海拔1888米,南隔關中平原,與太白、終南諸峰遙相對峙。成為皇帝后,他經常來這裡狩獵,漸漸地,他喜歡上了這座山。所以,當他的妻子一死,他就下詔在九嵕山營建昭陵,並將妻子葬於此。這一年是貞觀十年(636年)。

有人說,李世民之所以選擇九嵕山建造陵墓,是遵從了皇后的意思。這種鑿山建陵的確開創了唐代封建帝王依山為陵的先例。在同年十一月文德皇后葬後,唐太宗也撰文寫道:“王者以天下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為己有。今因九嵕山為陵,不藏金玉、人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幾好盜息心,存沒無累。”這裡所說因山為陵,不藏金玉,與其說是為了儉薄,不如說是為了“好盜息心”更恰當些;虞世南上書唐太宗時就說過:“自古及今……未有不掘之墓。”因此,唐初以山為陵的目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