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陵的命運
唐朝結束後,五代開始。溫韜在鎮七年期間,凡是在他管轄境內的唐陵,幾乎都被挖掘。據史料記載,溫韜從昭陵墓道進去,見到地下宮室建築宏麗,簡直同朝內宮殿一般。墓室正中是太宗的正寢。正寢東西兩廂各有一座石床,床上放置石函,開啟石函,內藏鐵匣。鐵匣裡面盡是李世民生前珍藏的珍貴圖書。其中最貴重的當首推王羲之的真跡了。
被發現時,紙張和墨跡都還跟新的一樣。這些珍貴藏品,全被溫韜取了出來。又據記載,只有唐高宗李治的乾陵,因受風雨阻擋,沒有被髮掘。到了明代,于慎行還在他所著的書中說,世上所傳王羲之的《蘭亭帖》已葬入昭陵,但是,“以史考之,此本復出人間矣”。他認為,史書所記,確有其事,“此知蘭亭真帖出自昭陵,人間必有其本”。遺憾的是,“第不知復淪沒於何代耳”。
昭陵被挖掘不止這一次,但僅這一次就足夠李世民在天之靈痛哭不已的了。我們在這裡要探討一個問題,那就是關於盜墓。盜墓,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今天都是一個恐怖的字眼,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販夫走卒對掘墓者的不恥行為的憎恨程度,幾乎到了咬牙切齒的程度。原因很簡單,在中國“養生送死”的孝道之下,挖別人祖墳的人是不尊重自己祖先的十惡不赦之徒,所以要“斬立決”。
早在新石器時期就已經出現了故意破壞墓葬的現象。《呂氏春秋》說,一時陵墓隨葬豐厚,“具珠玉玩好財物寶器甚多”,於是“無不抇之墓也”,“大墓無不抇也”。抇,就是發掘。
1976年冬季,考古工作者參照《史記》關於秦國曆代國君葬地的記載,在陝西鳳翔靈山(陵山)一帶尋找秦公陵園,但一無所獲。後來根據一位農民偶然提供的線索,來到鳳翔南指揮村南側一片歷年生長情況不好的麥田勘察。這一帶農作物生長狀況不佳,是由於古墓葬一般夯土堅實,不利於作物生長的緣故。透過鑽探,果然在這裡發現了一座規模空前的秦墓,定名為秦公1號大墓。
這座迄今為止所發現的先秦時期規模最大的墓葬,從墓葬形制、隨葬品規格數量以及殉葬人數等現象看,是“厚葬”的典型。可能正因為如此,曾歷經多次嚴重盜掘。發掘工作開始時,一揭開墓上的耕土層,即發現盜洞247個。發掘到槨室時,仍然有十多個盜洞。經過考古學家的檢驗,推測出盜洞的年代為自漢代一直延續至唐、宋時代。
《史記》中曾經記述,中山地方民間風行“掘冢”習俗。遊俠“鑄錢掘冢”的事蹟,也受到司馬遷的注意。唐人顏胄曾經以這樣的詩句描述民間盜墓的盛行:“行值古墓林,白骨下縱橫。田豎鞭骷髏,村童掃精靈。”“石人徒瞑目,表柱燒無聲。試讀碑上文,乃是昔時英。”韓愈對於東漢陵墓多被破壞的事實,也有“丘墳發掘當官路,何處南陽有近親”的感嘆。
掘冢,也曾經是不法貴族官僚的一種遊戲。如西漢廣川王劉去,就有公開盜掘墳墓的嗜好。《西京雜記》說劉去發掘古墓“不可勝數”,“國內冢藏,一皆發掘”,其奇異者就多至上百。
王莽覆亡之際農民軍對西漢陵墓的破壞,是見於史書記錄年代較早的大規模的盜墓運動。《後漢書》也說:“發掘諸陵,取其寶貨,遂汙辱呂后屍。凡賊所發,有玉匣殮者率皆如生,故赤眉得多行淫穢。”由於當時殮屍技術已經相當成熟,發掘所見屍體往往容貌如生,盜掘者有汙辱女屍的行為。
那麼,盜墓賊為什麼要盜墓呢?司馬遷在《史記》中論述社會行為往往為利益驅動時曾經說到,“劫人作奸,掘冢鑄幣”等敢於冒死而“不避法禁”者,其實都是出於對財富的追求。他在列舉所謂工商貨殖之家走上成功道路的諸種致富方式時,又指出“掘冢,奸事也,而田叔以起”一例,說田叔這樣的鉅富竟然是因盜墓而發家的。
對隨葬品的特殊追求,也是值得注意的。宋人張邦基《墨莊漫錄》說到宋徽宗喜好夏商周青銅禮器,於是地方官發掘冢墓求其器以獻上的故事。宋人筆記《鐵圍山叢談》說,帝王“好古”,“世既知其所以貴愛,故有得一器,其直為錢數十萬,後動至百萬不翅者。於是天下冢墓,破伐殆盡矣”。
但也有例外的時候。漢朝人京房的墳墓在東晉時被盜掘,遺體依然完好,“殭屍人肉堪為藥,軍士分割之”。據陶宗儀《南?##「�肌罰���小澳灸艘痢笨芍斡�八鷲壑�濉鋇拇�擔�搿敖┦�巳飪拔��鋇拿孕漚詠�6�釷閉洹侗靜莞倌俊芬�麼慫擔�倉檔米⒁狻=�牢庥腥紜兜閌���ā酚刑饢�叭涸艫涼恰鋇墓適攏�渲行吹潰骸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