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規模與太上皇的規制不合。
此為權宜之計,長遠來說,須另擇地為太上皇營造新宮。
朕想好了,可在宮城之東北建設永安宮,那裡地勢較高,氣候適宜,最適合太上皇居住。
只是現在國庫空虛,一時無力建造,可數年後再動工,但你們現在就要著手繪製宮殿圖樣。”
殿中監唯唯答應。
李世民接著說道:“太上皇遷出宮城之後,原太極宮內不得增加一磚一瓦,將之清掃一番即可。
如今國家正是困頓之時,為太上皇修繕宮室,別人會說這是朕的孝心。
若再對太極宮修繕一番,即是奢費了。”
過了一個月,李淵搬出宮城遷入大安宮。
李世民令袁天綱擇良辰吉時,以選定遷入太極宮的時辰。
袁天綱欲按禮儀準備一次隆重的慶典,李世民不許,說道:“僅僅換一個宮殿行朝會之事,要那麼多的虛禮幹嗎?只要選好時辰,其他的就不要備了。”
是日朝會之前,文武官員靜靜地在待漏院等候。
既而良辰已到,他們按班謁見。
太極殿較之東宮畢竟闊大許多,就見文武官員五品以上,分文、武兩方站列,其中又按班序排列為一品班、二品班、三品班、四品班、五品班。
即使如此站列,殿內並不顯得擁擠,場面疏密有度。
這時,李世民入殿升入御座,百官依序開始奏事。
太極殿日勉群臣 風陵渡夜訪旅客(4)
待奏事完畢,場內一時出現了靜寂。
李世民眼望群臣,緩緩說道:“朕今日與眾卿一起到此殿議事,按說也很尋常。
然朕到了一個新環境,就想有所變革。
算來朕即位,已二年有餘,每每朝會之時,皆按規定班序及儀制理政。
朕一開始還覺得新鮮,現在卻感到有些乏味了。”
群臣面面相覷,不知道皇上今日為何說出這般話。
要知道朝會是最嚴肅的場面,難道他要日日變換花樣不成? 李世民的御座左前案上,一般會放著兩摞紙套:一摞是朝廷欲頒佈的詔制,一摞是臣下的奏章。
李世民立起身來走到案前,順手翻了一下,然後問道:“玄齡,記得舊制中有‘五花判事’一說,是不是?”
房玄齡出班答道:“是。”
遂將“五花判事”的內容說了一遍。
原來前朝中為防止詔令中的漏洞,詔敕由中書省擬好之後,由六名中書舍人先行閱讀,他們各執其見,將其意見雜署於其上,即名之為“五花判事”。
其後,再由中書令和中書侍郎會審,交由門下省審查。
詔敕到了門下省,由其給事中和黃門侍郎駁正之,再返回中書省修改。
如此,可以保證詔敕比較慎密。
李世民點點頭,喚出溫彥博和王?道:“中書省和門下省最近行文,是否按‘五花判事’之原則來匡行?”
溫彥博答道:“陛下,中書省每起草一道詔敕,門下省皆認真駁正,臣等不敢有任何偏差。”
李世民冷笑道:“什麼行駁正之事?朕為何就沒有任何聽聞呢?中書省和門下省皆是機要之司,若詔敕有不便者,須據理論執。
然二年之間,你們中書省起草詔敕後,門下省僅是依例看一遍即退回,頂多改上幾字,這是行駁正之事嗎?哼,若讓你們僅僅起草一道文書,朕隨便從太學中挑選數人即成,何必還要苦苦擇賢任才呢?”
李世民這番疾言厲色,嚇得群臣不敢吭聲。
溫彥博和王?低著頭,心裡想不通李世民緣何今日沒來由地發火。
魏徵現為秘書監,隱隱地明白李世民發火的原因。
原來有一日李世民對他感嘆道:“眾人做事,往往時間一長,就會依照慣性行事,不想再增添新意。
若使新政能見成績,須日日出新,方有結果啊。”
魏徵答道:“陛下所慮極是。
眾人勤勉辦事,是為政基礎,若使他們常常推陳出新,還要陛下在其身後猛擊一掌。”
李世民說道:“惰性使然,像朕也想日日找些樂子,這樣最是輕鬆,可是天下並未擺脫困苦的局面,確不可掉以輕心。”
魏徵猜測,李世民今日的此番作為,無非想借機會勉勵眾人一番。
果然,李世民將矛頭直接指向溫彥博:“中書省為機要之司,每出一詔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