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謊言與真相(下)(1)
鴉片戰爭時期的道光皇帝,已經是快六十歲的老人了。和大多數老年人一樣,晚年的道光帝也喜歡清淨,不想多事,加上他又是個極其節儉甚至吝嗇的人,花錢如同割肉,而打起仗來往往花錢無數。前幾年平定中亞張格爾叛亂就花掉大把銀子,讓他心疼不已。對於這場莫名其妙、突如其來的戰爭,他本就不想打。所以道光一再給辦夷務的大臣說:“上不可以失國體,下不可以開邊釁。”
但是,不打仗又能不失天朝威儀,這難度也太大了!
1840年的秋天,英國人和琦善都南下了。談判開始後,英國人的開價和琦善的還價,幾乎是南轅北轍,牛頭不對馬嘴。
道光帝開出的價碼是“懲辦林則徐,恢復英國人在廣州的通商”,加上琦善私自答應但後來被道光帝認可的“部分賠償鴉片損失和中英官方檔案往來使用照會”,這不過是英國人要求的皮毛而已。
英國人開出的要價是賠償鴉片損失和商欠,中英官員平等交往,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口通商,割讓一沿海島嶼,賠償軍費等。雙方差距太大了。
這下道光和琦善等清朝大員就納悶了,他們無法理解,既然林則徐已經被查辦了、鴉片損失也可以商量賠償,英國人怎麼還有什麼冤抑?為何還要糾纏不休呢?
他們何曾知曉,英國人其實要的是中國市場,把中國納入到其全球貿易體系中去。後人當然洞若觀火,但當時誰能瞭解?即使有人告訴他們,當時的滿朝文武也未必能夠理解。
這樣的談判當然不會有什麼結果,於是雙方都失去了耐性。道光帝下令,“盡滅此醜類!”而義律也搬出了巴麥尊的殺手鐧——炮艦政策。雙方很快從拖沓扯皮的談判拉回到戰爭的殘酷現實中去了。
1841年1月7日,英國人炮轟虎門,儘管清軍士氣高昂,但還是遭到了毀滅性的失敗,副將陳連升戰死疆場。英國人隨後在1月26日佔領了香港,併發文稱香港居民為英國子民。琦善上報時卻謊稱英國人只是“寄寓一所,並非全島”。
此時的琦善,答應了英國人的《穿鼻草約》,實在是進退兩難。道光帝要他進剿,英國人又迫他簽約,而他心裡很清楚根本打不過英國人,但又不敢對道光帝直說。沒辦法,琦善唯有不斷撒謊,以拖延時間,期待情勢有所轉機了。
英國人卻等不及了,他們在2月23日重新開戰,儘管提督關天培做了周密的準備,但和上次一樣,仍舊被英軍抄了底——使用的戰術仍舊是軍艦正面炮轟,陸軍側面包抄——誰說英國人不會陸戰?!最後,年近七十的老將關天培英勇戰死了,當他的遺骸被家僕領走的時候,英艦也鳴放禮炮,向這位老將致敬。
此時,廣州已經門戶洞開。
琦善被撤職了,緊接著道光帝派來了老將楊芳和靖逆將軍奕山。而這兩位,同樣只能靠撒謊度日,特別是奕山,居然能靠撒謊請功,也算是極品“人才”。楊芳是武將出身,勇氣可嘉,曾經在平定新疆張格爾之亂中立下赫赫戰功。清人梁廷枬筆記《夷氛聞記》裡說他在和英軍交戰時,“火箭巨彈,肅肅過耳畔”,他身邊的人都嚇得兩腿戰慄,楊芳卻談笑自若,罵道:“醜虜要擊死老子耶!”但真的對付洋人的現代戰爭,他也實在沒轍。
奕山到達廣州後,他能想到的辦法只有火攻。5月21日夜,奕山派人順風放火燒燬英船兩隻,戰爭進一步升級,22日英軍反攻,到24日上午攻破廣州城郊各據點,廣州城陷。無奈之下,奕山只能和英國人簽署《廣州和約》,在繳納“贖城費”600萬元後,英軍退回海上。
靖逆將軍屈膝投降,還向行商勒索600萬去付“贖城費”,這等彌天大罪,卻被奕山描繪成了一個美妙的故事上報。姑且先來讀讀奕山編的故事。
“城外士兵報告說,城外有洋人向城內招手,似乎有話要說。參將熊瑞聞報後,看見幾個夷人頭目在那裡比手畫腳,指天畫地的,不知道搞的什麼名堂。熊瑞看不明白,就把翻譯叫來。翻譯說這些夷人要求見大將軍,說是有苦情要上訴。總兵段永福聽後大喝一聲:‘我天朝堂堂大將軍,豈能想見就見?’該夷人頭目聽後嚇得趕緊免冠作禮,武器扔在地上,屏退左右,朝著城牆連連施禮,說他們是靠做買賣過日子的,如果不準貿易,資本折耗,負欠無償,簡直沒法活了;懇求大將軍轉呈大皇帝開恩,仍準通商,他們將保證立即退出虎門,交還各炮臺,再也不敢惹是生非了。”
戰爭、謊言與真相(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