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部分(4 / 4)

國際再保險公司和華夏再保險顧問有限公司兩家公司的100%控股股東。至最後的上市,前後不過4個月而已。

但是,即使上市之後,中保國際也是頗為單薄——中保國際旗下的公司僅有前述兩家公司。截至2000年12月31日,中保國際的保費收入僅為6。91億港元(1999年為6。443億港元),較上一年增長7。3%,其中再保險保費收入6。834億港元(1999年為6。401億港元)和經紀佣金收入760萬港元(1999年為420萬港元)。

與此相對應,中保國際的股價也持續徘徊底部。

如何尋求突破成為楊超的必然選擇。“拓展中國國內保險業務是本公司的發展戰略重點。”楊超曾稱。

但是,拓展內地業務首先要解決稀缺的牌照問題。幸運的是,楊超不僅解決了牌照的問題,而且一下子就獲得了兩張——經營壽險的太平人壽和經營產險的太平保險。

2001年5月23日,中國保監會批准“太平人壽與太平保險正式全面恢復境內業務”。中保國際的母公司——中保集團將分別投資5億元人民幣,於上海和深圳投資設立太平人壽和太平保險。

“復業”不僅無端拉長了公司的歷史,容易形成品牌,更重要的是,“復業”解決了名分的問題,太平人壽和太平保險都享受中資保險公司的待遇,而不受外資在公司資本結構、產品以及地域上的限制。

借殼太平人壽和太平保險,以楊超為首的中保國際展開了系列資本騰挪。

復業4個月後,2001年9月6日,上市的中保國際宣佈,以5。2億港幣的價格向母公司中保集團收購剛剛獲准內地復業的太平人壽62。5%的股權。

僅僅一個月之後,尚在襁褓中的太平人壽“炒”了一次牌照,閃電般引入了外資——2001年10月19日,富通以8800萬美元的高價取得入股太平人壽24。9%的股權。

這似乎和楊超本人之海外經驗和國際人脈關係良多。

2001年之後,以銀行保險為業務突破口,並經歷多次增資擴股,太平人壽已經成為國內居於第二集團的壽險公司。2006年太平人壽基本實現了財務持平的目標。受此帶動,中保國際的股價於年初比較業已翻番。

而2005年5月,當楊超辭別香港,北上北京之時,其身後的國有企業中保控股已經是枝繁葉茂。

圖13…1 中保旗下公司架構

*1 中保控股直接持有太平人壽25。05%,連同中�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章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