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先打東線裴部,一旦不能在短時間內取勝,空虛的洛口倉就會很容易地落入西線劉長恭之手。而萬一劉長恭固守洛口倉內的防禦工事不出,自己一來兵比他少,二來攻堅不易,倘久攻不下,糧草耗盡,將必敗無疑。
所以,李密的作戰方針是要在確保洛口倉的安全下,再考慮進一步計劃。為此,他決定冒點險,分兵拒敵。一路六個縱隊,打劉長恭;一路四個縱隊,打裴仁基。
通常意義下,弱勢兵力一方採取兩面出擊,與優勢敵軍正面抗衡的思路為兵家之大忌。不過李密也沒什麼其他選擇,洛口倉他實在丟不起。
雖行動有些冒險,但李密也有可以憑藉的優勢。一、隋軍成分魚龍混雜,本身戰鬥力要打折扣。二、隋軍驕傲輕敵,對困難料想不足,容易入圈套。三、敵軍遠來疲憊,我軍以逸待勞,戰鬥力彼消己長。四、我軍雖兩面出擊,但都先敵一步,有選擇預定戰場的權利(即我方可事先佔據有利地形)。
此時,最關鍵的問題是,選擇何地作為戰場最優?
對於偏師的裴仁基一路,李密選擇了在其必經之地的橫嶺(今河南鞏縣東)埋伏。依山設伏歷來為兵家優選方案,其中好處一看即明,不消贅述。
對於主力的劉長恭一部,則相對麻煩一些。大概其行軍路線上沒有合適的山脈(最優地點)可供選擇,所以李密選了一個次優地點——石子河(今河南鞏縣東南,在橫嶺南面)東岸。
這個地點的選擇也比較考究。其一、石子河東面沒有阻攔,西面卻是洛水。劉長恭自西而來,必須要先過洛水。其二、劉長恭過洛水後,便夾在兩河之間(東有石子河,西有洛水),進退都比較麻煩。其三、我軍在石子河東面列陣,誘使劉長恭過河來打。由於石子河阻攔,敵方很難一下子全過來。如此則不利於敵方集結兵力。其四、如果我方戰勝,則跨石子河追擊敵軍時,因西有洛水阻攔,敵軍很難完全逃掉。其五、萬一我方戰局不利,則由於石子河東面無阻攔,可迅速實施撤退。
(密、讓選驍雄,分為十隊,令四隊伏橫嶺下以待仁基,以六隊陳於石子河東。) 。。
4、經略洛口(3)
計劃完畢後,李密立即調兵遣將,分頭行事,靜候隋軍大駕光臨。
因距離較短,洛陽隋軍主力很快便趕到了洛水西岸,並住了一晚。次日清晨,劉長恭接探馬來報,說發現賊兵在不遠的石子河東岸列陣,耀武揚威,十分囂張。
“賊兵有多少?”
“咳!沒多少。”
“靠!沒多少還敢在俺面前擺譜。馬上出發,滅了他。”
“大帥,這麼急?還沒開飯呢。”
“開飯?開什麼飯。賊兵這麼少能消耗多少能量?等收復洛口倉後咱們早飯、午飯一塊吃。這叫滅此朝食。”
於是,隋軍在劉長恭風風火火的率領下,連早飯都沒顧得上吃,餓著肚皮就渡過洛水,在石子河西岸佈下陣來(東都兵先至,士卒未朝食,長恭等驅之渡洛水,陳於石子河西)。
據《資治通鑑》記載,劉長恭軍隊的一部分東渡石子河後,與翟讓先交火。翟讓撐不住時,李密再率生力軍上。因為隋軍沒吃早飯,又一下子連過兩條河,又累又餓,所以被一舉擊潰。(長恭等見密兵少,輕之。讓先接戰,不利,密帥麾下橫衝之。隋兵飢疲,遂大敗)
不過,此處描寫仍有太簡單之嫌。史書只說了李密的六個縱隊在石子河西岸列陣,但沒說具體如何部署的。到底是六個縱隊一開始都亮給劉長恭看,還是隻亮翟讓部,而李密部先隱藏起來呢?
合理估計一下,後一種的可能更大(這一招效果更好。以李密的性格,也喜歡使用這招)。如果此細節能夠確認,整個作戰過程就清楚了。
李密先讓翟讓率一隊人馬(兵越少,隋軍輕敵心理越重)作為誘餌(翟讓好像老幹這事兒),站在石子河東岸展覽,以吸引劉長恭冒進渡河。自己則率一隊人馬埋伏起來。
劉長恭渡河時,翟讓暫時先招呼著。翟讓既不能不讓其渡河(太少達不到消滅對手的目的),又不能讓其渡過的太多(太多則打不贏)。
待時機成熟後(可能是半渡而擊),突然鼓聲大作,旌旗亂舞,李密部隊彷彿飛將軍從天而降,向毫無準備的隋軍衝去。隋軍既鬧不懂此軍從何冒出,又搞不清其數目多少,兼之又累又餓,心理防線瞬間坍塌,頓時被打得潰不成軍。
關於此戰的具體結果,《資治通鑑》記載是隋軍死傷十之五六(士卒死者什五六)。而《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