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知道家裡的條件,沒有那麼多錢供你們所有人讀書。你的弟弟妹妹也早就到了上學的年齡了,這可怎麼辦呢?”
王振滔停頓了一下,決然地說道:
“媽,那我不讀了,讓他們讀吧。我可以賺錢養活家裡了。”
母親看著懂事的王振滔,流下了傷心的淚水。
為了賺點錢,王振滔用家中僅有的一點積蓄開了一個小小的米廠。
儘管只是一家米廠,王振滔卻體現出了與眾不同的地方:
那時別人100斤稻穀總是打出80多斤米、10多斤糠;而王振滔卻只打70多斤米、20多斤糠。
是他的機器不好嗎?或者是他的技術差嗎?
不是,是他有意這樣做的。
這就顯得不可思議了。眾所周知,米的價錢貴,糠的價錢便宜。米多糠少可以多賺錢,糠多米少賺的錢就少,為何王振滔卻要做這種“賠本”的買賣呢?
而事實恰恰相反,他不僅沒有賠,而且生意十分興隆。
為什麼?
事隔多年以後,王振滔透露了自己的“不傳之秘”:
100斤稻穀打出的米少,顏色就越好,質量就越高。所以買米的人都高興到他這裡買米;
100斤稻穀打出的糠多,意味著裡面有更多的小米粒,營養就多,等於說拿買糠的價錢買到了價值更高的米,當然更願意到這裡來買糠。
於是,不管是買米的還是買糠的,都成了最願意光顧這個小米店的好主顧。生意哪能不興隆?
聽到這個故事,相信作為讀者的您,會大為感慨:
原來做生意這樣簡單,也這樣不簡單!
簡單是一個小小的變化,就能達到這樣超乎尋常的好結果;
不簡單的是:為何這樣的“小點子”和小變化,一般人往往就想不到呢?
其實,說透了也不復雜:一般人難以做到,是因為他們往往只是從考慮如何賺錢出發,而王振滔的著眼點卻不一樣,他首先考慮的是如何從最大限度滿足顧客的需求。
在這裡,著眼點也是出發點,不一樣的著眼點和出發點,就有截然不同的結果。
聽完王振滔的這個故事,本書作者之一的吳甘霖也大為感慨和佩服。當時他與奧康的結緣,是由於自己寫了一本《沒有理由做不大》的書,並因此為奧康做了同樣主題的培訓。在這本書中,他同樣寫到一個賣米的故事。
臺灣首富王永慶的創業起點,和王振滔一樣,最初也是賣米。
王永慶早年因為家裡條件不好讀不起書,只好去做買賣,16歲他就從老家到嘉義開了一家米店。當時,小小的嘉義已經有近30家米店,競爭非常激烈。
當時僅僅只有200元資金的王永慶,只能在一條偏僻的巷子裡承租一個很小的鋪面。
他的米店開業最晚,規模最小,更談不上有什麼知名度了,可以說是沒有任何優勢。在新開張的那段日子裡,米店生意冷冷清清,門可羅雀。
為了開啟銷路,王永慶只能揹著米挨家挨戶去推銷,可是,一天下來,人不僅累得夠嗆,效果也不太好。誰會去買一個小商販上門推銷的米呢?
那怎樣才能開啟銷路呢?王永慶覺得要想在市場上立足,必須有一些別人沒有的優勢才行。於是,他決定從每一粒米上開啟突破口。
20世紀30年代的臺灣,農民還處在手工作業狀態,由於稻穀收割與加工的技術落後,沙子、小石子之類的雜物很容易摻雜在米里。人們在做飯之前,都要淘好幾次米,很不方便。但大家都已見怪不怪,習以為常了。
王永慶卻從這習以為常的日常習慣中找到了切入點。他帶著兩個弟弟一起動手,一點一點地將夾雜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類的雜物撿出來,然後再賣給顧客。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不怕起點低,就怕境界低(3)
於是,鎮上的人都說王永慶的米質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煩。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米店的生意也日漸紅火起來。
但王永慶並沒有就此滿足,在提高大米質量的同時,在服務上也更進了一步。
那時候,顧客都是上門買米,自己運回家。這對於年輕人來說不算什麼,但對一些上了年紀的人來說,就非常不方便了。可是,年輕人整天在外工作,根本沒時間來買米,所以,買米的顧客以老年人居多。
聰明的王永慶注意到這一細節,於是主動送米上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