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確,“鞋子才是真實的,利潤只是結果”,十分有理。利潤只與企業家或相關的股東有關,鞋子卻是穿在一些不相關的、陌生人的腳上,它應該舒適,應該合腳,應該溫暖、時尚而耐久,甚至應該讓人體驗到人生的價值。
德魯克還說:
“企業存在的目的是創造顧客。顧客是企業的基石,是企業存活的命脈,是顧客決定了企業是什麼,決定了企業利潤。這一點,所有的企業家都應該牢牢記在心中。”
這是德魯克幾十年前說的話,那時世界上還沒有奧康,但似乎正是對奧康發展的總結。反思奧康和他的創始人王振滔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得出的結論。竟然是德魯克的理論驚人的吻合——因為,在讓奧康如何發展的方面,王振滔一直是繼承了自己在賣米時的一個基本理念——
儘可能為顧客提供超值的服務——“只要你首先為顧客創造價值,顧客才為你創造利潤。”
這不正是“企業存在的目的是創造顧客”和“利潤是副產品”的真實寫照
不怕起點低,就怕境界低(4)
嗎?
(四)崇尚“以心為本的利他經濟學”。
這是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所提出的核心理念。
所謂“以心為本”,就是不管是經營還是管理,一定要僅僅圍繞人的心靈做文章。所謂“利他”,就是凡事都要先為別人想,時刻想著奉獻他人、奉獻於顧客、奉獻於社會。
有了“利他之心”後,企業的發展與利潤就自然而然產生了。
強調利他之心,就是要強調自我超越。這種超越不僅體現在能力等方面,更體現在面臨名利考驗的時候,是否能夠先把他人的利益放前面。
王振滔打米少出米、多出糠的故事,事後許多人可能覺得了不起,那是他有了成功的業績,讓大家看到了好處,所以大家覺得他眼光獨到,超乎尋常。但是回想當初,為什麼別人就難以做到呢?
我們思考,也許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許多人難以想到這樣的“好點子”,恐怕不是他們不比王振滔聰明,而可能僅僅是有這麼一個心理原因:
不管怎樣,許多人總是難以先從客戶出發,難以從如何首先培養自己的“利他之心”出發。
談到這份利他之心,不得不提到華人企業領袖李嘉誠先生。眾所周知,李嘉誠先生生意做得大,與他的人格魅力緊密相關,而這份人格魅力,體現的也是他那種超越小我、利他為本的精神境界。
我們且來看一個李嘉誠的故事吧:
當李嘉誠的長江公司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塑膠花生產廠家後,李嘉誠由於他在塑膠業的實力和良好聲譽,被推選為了香港潮聯塑膠製造業商會的主席。
正當香港整個塑膠行業做得風風火火的時候,中東戰爭引發的石油危機席捲了全球,全球經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由於當時香港的塑膠原料全部依賴進口,因此,價格由年初的每磅元到秋後竟然暴漲到每磅4~5元。塑膠製造業一片恐慌,如臨末日。不少廠家因為沒有儲備原料,被迫停產,瀕臨倒閉。
其實,價格暴漲的根本原因,還不是石油危機,國外塑膠原料的出口離岸價只是略有上漲。主要是香港的進口商利用業界因石油危機產生的恐慌心理,壟斷價格,一致提價,把價格炒到廠家難以接受的高位。
在這場關係到香港塑膠業生死存亡的危機中,身為潮聯塑膠業商會主席的李嘉誠,挺身而出,掛帥救業。
其實當時李嘉誠的經營重點已經轉移到了地產上,而且收益頗豐,塑膠原料危機,對長江整個事業,影響並不大。李嘉誠這樣做,主要是出於公心和義務。
在李嘉誠的倡導和牽頭下,數百家塑膠廠家,入股組建了聯合塑膠原料公司,其中還有非潮籍塑膠商。原先單個塑膠廠家無法直接由國外進口塑膠原料,是因為購貨量太小,對方不予理睬。現在由聯合塑膠原料公司出面,很快達成交易,所購進的原料,按實價分配給股東廠家。在這種形勢下,其他原料進口商不得不降價。
籠罩全港塑膠業兩年之久的原料危機,從此煙消雲散。
不僅如此,李嘉誠在救業大行動中,更有著驚人之舉。他從長江公司的庫存原料中勻出萬磅,以低於市價一半的價格救援停工待料的會員廠家。
直接購入國外出口商的原料後,李嘉誠又把長江本身的配額——20萬磅硬膠原膠,以原價轉讓給需量大的廠家。
在危難之中,受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