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殉職”會讓君王“臉上有光”,卻不願意承認,在死亦於大局無補的情況下,選擇不死是將士們天然的權利。一句話,“勝敗乃兵家之常事”,在全力拼殺仍不能避免敗局的情況下,將士們是選擇死還是選擇生,這應該是他們個人自由選擇的事,別人無權再對他們的選擇橫加干涉。正是基於這種理念,現代的國際社會制定了戰爭法,不允許虐待戰俘,戰俘回國後也應得到足夠的尊重。在伊拉克戰爭中,美國女兵傑西卡?林奇被俘,然後又被美國特種部隊救出,她和她的家人受到了美國各界的關懷,她的傳奇故事還被拍成了電影。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才是一種讓人心生溫暖的人道行為。拿它與漢武帝屠殺李陵全家的行為相比,二者高下立判。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嗚呼,救救孩子!(3)
要求軍人為國盡忠沒有任何的錯誤,但同時國家也必須珍惜將士的生命。當毅然決然地踏上戰場的時候,將士已經將生死置之度外;當奮力拼殺的時候,他們已經為國家盡忠了。他們已經盡了全力,他們的付出已經足夠。我們還有什麼理由要求他們在戰敗之時必須馬革裹屍、殺身成仁?
如果非要尋找理由,我認為理由只有一個:面子——專制*者的面子,以及似是而非的國家面子。為了自己面子上好看,就不惜讓別人去做烈士,這實在是一件非常划算的事。所以,歷代的專制*者都喜歡幹這種事。漢武帝自然是希望李陵戰死的,因為那樣他就“很有面子”——“看,將士們是多麼忠於我呀!”即使到了近代,和漢武帝劉徹的想法一致的人依然存在,蔣介石就是其中的一位。
李敖就說蔣介石有一個“文天祥情結”,就是總希望自己的將領學習文天祥,能以身殉國。1947年4月,蔣介石集合前方高階將領到南京受訓,在開學典禮上,他明確要求軍人應有殺身成仁的精神,一旦戰敗被俘,“只有自殺”才能解決這“人生最可恥的事情”。在淮海戰役中,他更是時時處處暗示高階將領要以身殉職,“為*盡忠”。宋希濂在自己的*中談到,他到淮海戰場之前,蔣介石請他吃飯,飯後放映了一部《文天祥》的電影片,暗示宋希濂要學習文天祥,在關鍵的時刻殺身成仁。杜聿明是蔣介石的嫡系將領,在被派往前線之前,蔣介石“表情沉痛”地告訴他:這一戰是生死存亡之戰,“你放下槍,我脫軍裝!”師生之情溢於言表。有感於此,杜聿明在被圍困之際拒絕投降,最後下令軍隊突圍。以當時的戰況而論,杜聿明的部隊已被圍困多日,糧食斷絕,士兵只能殺掉戰馬,吃馬肉,馬肉吃完了就只能吃草根、樹皮,部隊的戰鬥力已然喪失。仗打到這個份兒上,按說杜聿明已經為蔣介石“盡了全力”,對得起蔣介石了。可是,因為杜聿明最後仍然兵敗被俘,被俘後又沒有自殺,沒有達到蔣介石所要求的殺身成仁的標準,所以,蔣介石就惡毒地對待杜聿明的家人以示懲罰,其思路與當年的漢武帝如出一轍。杜聿明的夫人曹秀清被蔣介石扣為人質,帶到臺灣,過著非常悲苦的生活。杜聿明的長子杜致仁在氣憤之下自殺而死。幸好,杜夫人生了個優秀的女兒杜致禮,杜致禮嫁給了一個更優秀的人物——楊振寧。1957年,楊振寧和李政道一起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這個時候,蔣介石和宋美齡又對杜夫人一家大獻殷勤,目的是透過杜夫人曹秀清勸說楊振寧回臺灣,“為*效力”。杜夫人將計就計,以勸說女婿楊振寧之名去了美國。透過女婿楊振寧,曹秀清與丈夫杜聿明取得了聯絡。後來經過周恩來總理的精心安排,曹秀清於1963年6月回到北京,和杜聿明夫妻團聚。
杜聿明一家當然要比李陵一家幸運一些,可是,在他們的對手一面,蔣介石對待部將及部將家人的做法,比漢武帝高明不了多少。在整體思路上,蔣介石和漢武帝是一脈相承的。歷史躍進了兩千多年,而蔣介石的思維還停留在漢武帝的水準上,這看似不可理喻,可實際情形就是如此。
其實,這也沒什麼不好理解的,因為蔣介石和漢武帝都是專制*者。專制*者從來就不惜以他人的苦難來做自己的精神面膜;專制*者從來就不惜以他的屍骨來裝飾自己的權力基座;專制*者從來就不惜犧牲他人的血肉之軀以成全所謂的忠孝牌位。我想,這便是破解李陵困局的最佳定律。
。。
“時勢造英雄”的反面
“時勢造英雄”這句話為人熟知,其中的道理也不難理解:特定的歷史條件常常會把某個人推到時代的風口浪尖,使之成為萬眾矚目的“英雄”。不過,接下來就有一個問題:時勢既然可以幫助某些人放大優點,使他們成長為一代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