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歲便告離世。
說完了袁甲三家,再來說說袁世凱家。袁世凱的祖父袁樹三是袁甲三的長兄,他老人家和弟弟袁甲三相比,文才差得太遠,不過混了個秀才(而且還是捐的)。袁樹三的兒子袁保慶還算爭氣,好歹中了個舉人,算是給袁樹三掙回了點面子。不過,袁保慶有一遺憾,那就是他年近四十卻依舊膝下無子,於是便在與父親商議後,從兄長袁保中那裡過繼了一個兒子。袁甲三的大兒子袁保中也是個秀才,他在功名上雖然不如弟弟袁保慶,但他比弟弟會生,而且一口氣就生了六個兒子,這過繼給袁保慶的就是其中的老四。
這老四是誰呢,不說大家也猜到了,這就是鼎鼎大名的袁世凱啊。
袁老四的運氣著實不賴,他七歲的時候便離開老家跟著嗣父袁保慶在外地的大城市生活,見過不少世面。在家族的蔭護下,袁保慶雖然只是個舉人,但官運不錯,他曾經在濟南和南京等地為官,還放過鹽法道這樣的肥差。可惜的是,袁家的魔咒對這個舉人大老爺更加殘酷,袁保慶比叔叔袁甲三和兩位堂兄弟更要短命,他活到44歲便拋妻棄子,離開了人世。無奈之下,袁保慶的遺孀牛氏只好帶著十四歲的嗣子袁世凱回到項城老家,但就在第二年,袁世凱的生父袁保中也因病去世,他離六十歲那道門檻還差得遠了。
袁家當時乃官宦之家,吃穿固然不愁,但此時的袁世凱母子畢竟是孤兒寡母,也頗為可憐。這時,袁世凱的運氣又來了,他的堂叔袁保恆,這位在翰林院做編修的進士大老爺,他在回鄉省親的時候見他們母子可憐,袁世凱年紀雖小,但看上去天資聰穎,似乎人才可造,於是便將這個侄子接到北京,打算讓袁世凱跟隨他讀書,日後走科舉之道。於是,十五歲的袁世凱便跟著堂叔袁保恆去了北京。
可惜的是,雖然袁保恆自己是個飽學的翰林,但袁世凱其嚴格教導之下仍在鄉試的時候兩試不中,就連當時另一位在京為官的堂叔袁保齡也說他在學問上天分不高、前途不大。據說,袁世凱在羞憤之下將以前所作的詩文全部付之一炬,說:“大丈夫當效命疆場,安內攘外,烏能齷齪久困筆抵硯間自娛光陰耶?”
袁世凱的話頗有意思,當年洪秀全因考不上秀才而撕了聖賢書並大罵:“再也不考清朝試,再也不穿清朝服,老子以後要自己開科取士!”………於是洪天王就另立門戶,造反了。不過話說回來,那時考不中舉人真是太正常了,比袁世凱年長一歲的康有為算是有才華吧,可他老人家考舉人的時候照樣五試不中,足足虛擲十六年的光陰!如此看來,科舉順利者如曾國藩、李鴻章多為守成之臣,而科舉之路坎坷者如康有為、袁世凱則多有叛逆之心,或者說更有改革的需求和願望,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
袁世凱出身官宦世家,自然還沒到要去造反那一步。但也許是定數,袁家的那個魔咒隨後找上門來,袁保恆於1878年因感染時疫而病逝於開封任上,袁世凱只好再次返回了項城老家,當時他剛滿20歲。所幸的是,四世同堂的袁家正好在這一年分家,袁世凱以袁保慶唯一的嗣子身份分得了一份豐厚的家產。
由於袁世凱過慣了大都市的生活,因此他在老家呆的時間並不長。在分家之後,他很快便搬到陳州居住,由於家中的長輩大都離世,年輕的袁世凱無人看管,他當時最愛好的活動便是飲酒交友,一醉方休;或者郊原馳馬狂奔,*不羈。陳州府的太守吳重熹是袁家的世交,他見袁世凱不肯讀書應試,也常常加以勸戒,但袁世凱並不醒悟。
袁世凱不喜讀書是有原因的,他學習科舉制藝但又不守繩墨,不願受此束縛。譬如他喜讀周犢山的文章,但僅限於摘取文中豪邁不羈的語句而從來不肯卒讀,也不求甚解。有一次,袁世凱的老師王雁臣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為題,命他撰寫一篇八股文。袁世凱交卷後,王雁臣發現其所作之文有模仿周文皮毛之痕跡,但文章卻邏輯蠻橫無理,野性難馴,而且前後多不通順。其中有一段最為可笑,曰:“東西兩洋,歐亞兩洲,隻手擎之不為重。吾將舉天下之土,席捲囊括於座下,而不毛者,猶將深入。堯舜假仁,湯武假義,此心薄之而不為;吾將強天下之人,拜手嵇首於闕下,有不從者,殺之無赦”!王老師看完這篇文章,立刻昏了過去。
袁世凱曾有一個老師名叫曲沼,此人頗擅武藝,曾教袁世凱練過拳術,後來袁世凱喜歡馳馬試劍,估計與此有關。年輕時的袁世凱喜歡騎馬,而且善騎悍馬,他在歸裡守制時最愛讀兵書,雖不能通曉其中的含意,卻喜歡在客人面前侃侃而言,大加賣弄。當時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