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3 / 4)

顧——“兩院”指當時國會參議院和眾議院,“一堂”指京師大學堂,北大此時雖已改名,社會上仍有許多人習慣稱之為“大學堂”。此語指去逛八大胡同的,以國會議員和北大師生為多。 為畢業以後做官,許多學生在校期間拉幫結夥,往來應酬。當時在北大還流行“結十兄弟”,即十個氣味相投的學生結拜做兄弟,畢業後大家鑽營做官,誰的官大,其他九人就到他手下當科長、當秘書,撈個一官半職,“有福同享”。如果是向軍閥或大官僚買官,那麼花的鑽營費由十人分攤。如此烏煙瘴氣,哪裡像什麼“最高學府”?商務印書館和文化人商務印書館和文化人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也就是京師大學堂在北京成立前一年,中國現代文化史上影響深遠的商務印書館在上海成立。它的創辦者本是幾個印刷工人,戊戌維新後由於張元濟、蔡元培等文化人的加入,在清末民初迅速發展為我國文化人的出版陣地,成為現代中國最大的出版企業。

商務印書館和文化人(1)

商務印書館——文化人的出版陣地 京師大學堂帶有濃厚的封建王朝官場習氣的烙印,而商務印書館則帶有新進的資本主義民間商業的色彩。它本來只是一個小小的手工業印刷工場,創辦人是夏瑞芳、鮑氏兄弟和高鳳池等,原為西文報館的排字工人。他們集資銀圓3750圓辦廠,以500銀圓為一股,起初只能印刷一些簡單的印刷品。 1901年他們預見到科舉制度必將廢除,及早編印了新式學堂的各種教材,得到了新教材的印製和發行權,利潤大增。為了迎合新潮流,也開始編譯《華英初階》、《華英進階》等一類英文讀本,同時還翻譯了一些日文書,由於譯筆粗糙,出版後無人問津。為提高譯述水平,經多方聯絡商討之後,由南洋公學譯書院張元濟推薦蔡元培擔任商務編譯所所長。 不久《蘇報》案發生,革命黨人章太炎、鄒容被捕;蔡因有牽連,被迫逃亡青島。夏瑞芳就聘請張元濟擔任編譯所所長,時在1903年。此後張元濟主持編輯了我國第一部小學教科書,並大力提倡漢譯科學技術和哲學社會科學名著,又創辦東方圖書館等等。 1902—1916年間,中國新創文學報刊57種,其中29種以“小說”命名的報刊中,上海佔22種。商務印書館1902—1920年間,出版圖書3522種,其中文學類(以小說為主)846種,佔四分之一。 1903年商務印書館聘請李伯元主編《繡像小說》,並開始出版“林譯小說叢書”、“說部叢書”等。當時許多文化名人,如林紓、梁啟超、蔡元培……都與商務印書館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 林紓的《巴黎茶花女遺事》在文壇走俏一時,此後他又譯述並出版西方小說181部,每部約為20萬字左右。其中一些小說,既發表又出版,發表時也有稿費。鄭逸梅等回憶說,林譯小說“在清末民初很受讀者歡迎。他的譯稿,交商務印書館出版,十幾年間,共達一百四十種。……稿費也特別優厚。當時一般的稿費每千字二至三圓,林譯小說的稿酬,則以千字六圓計算,而且是譯出一部便收購一部的。”(據《藏暉室札記》,載《新青年》第3卷第5號;轉引自《中國近代文學史論文集·小說卷》第688頁。)每部書稿酬1200銀圓左右(合今人民幣6萬元),這樣,林紓十幾年間的稿酬收入高達20萬銀圓以上(合今人民幣1000萬元以上)。 商務印書館1910年出版《小說月報》,聞名全國。 南洋公學與商務印書館的親緣 1898年,南洋公學籌建譯書院,選譯東洋、西洋的名著印行,供學生和國內人士閱讀。出版西學書籍是“成才之助”,強調“興學之要在譯書”。9月,戊戌政變失敗,以康有為、梁啟超等為首的###,有些被西太后逮捕殺害了,有些逃往日本,有的###則逃往上海租界,其中一位張元濟(菊生),於1898年10月逃難來到了上海南洋公學。 1899年南洋公學在上海虹口正式成立譯書院,由張元濟擔任譯書院院長,負責編輯近代中國最早的教科書。當時一批逃亡到上海的###,透過張元濟的介紹借住在商務印書館樓上,其中有吳稚暉等。當時社會上學習科學和英文的要求迫切,加上張元濟編輯經驗豐富,這就促進了商務印書館編譯工作的進展。例如英漢對照的四卷本《華英國學文編》,是我國最早的英漢對照讀物。在1899年至1900年間商務出版物迎合了社會的需要,好多書銷路很廣。同時###也藉此宣傳“變法維新”。 張元濟先生受聘主持譯書院工作不久,南洋公學總理(教務長)何嗣焜去世,張元濟接任了南洋公學第二任總理,兼管譯書院,月薪為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