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中層管理者和本地管理者都形成了很多經營方式;一切著眼於對技術和才能的內部培養都必須把目光放長遠。
第17節
*米*花*書*庫* ;http://www。7mihua。com
日本企業屬於控股公司,而不是某單一行業的卡特爾成員,但是控股公司下屬企業之間的競爭也可能非常激烈。雖然近幾年,家族紐帶——無論是真實的,還是隱喻的——略微鬆開,但忠誠於自己的集團仍然很重要,這一點在西方並沒有發現。日本人喜歡穩定的家庭和朋友,日本企業也願意發展並保持長期的關係。甚至勞動關係表現出來的特點也是經歷了長期痛苦打擊後的相互信任。20世紀40年代後期,日本經濟衰退時,作為解僱25%的工人的交換條件,豐田公司與工會討價還價,作出了終身僱傭制、按年資加薪以及獎金與利潤掛鉤等承諾。對於擁有100多名工人的企業來說,終身僱傭制有助於穩定日本的勞資關係,即便它設定了一個可能會對未來造成傷害的剛度。
日本還因美國發生的另一事件而受益。1958年,在針對RCA、IBM和AT&T的反壟斷案中,最高法院簽發的同意令迫使這些公司把專利許可免費授予了申請使用的國內公司,賣給了國外企業。RCA瞅準了這個賺錢的機會,它利用專利許可迅速實現了短期利潤的最大化,但卻忽略了使它成為電視和無線電裝置領導者的研究和設計。彩電的競爭與全美汽車比賽協會(NationalAssociationofStockCarAutoRacing,簡稱NASCAR)的活動非常類似。領先者是揮舞著創始人彩旗的RCA,還有通用電氣(GeneralElectric)、西屋電氣和德律風根(Telefunken)。RCA在衝出重圍領先多輪後,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從而使同一競技場上的新貴索尼看到了自己的機會,衝在了前面。新參賽者索尼在設計和維修方面投入了重資,保持了它的領先地位。RCA出售專利的政策加速了彩電技術向日本領先消費電子企業的轉移。
RCA最終徹底退出了競爭,還帶上了美國其他的消費電子產品公司。這場比賽變成了索尼、三洋和松下等日本公司之間的角逐,它們開始收購倒閉的美國公司。1972年,成立剛滿26年的索尼公司在加利福尼亞州建立了自己的彩電工廠,一年可以生產45萬臺彩電。70年代剩下的幾年裡,東芝、三菱和日立的發展也緊追慢趕,紛紛效仿。日本人因此對RCA心懷感激,1960年,當RCA的執行長大衛薩爾諾夫(DavidSarnoff)訪問東京時,天皇居然授予了他旭日章!(作為一名年輕的報務員,薩爾諾夫還曾因收到下沉的泰坦尼克號發出的遇難資訊而獲得勳章。)日本企業巨頭的規模和範圍給這些大膽的舉動創造了機會。
1947年,電晶體在美國亮相時,更多的是軍事用途,並沒有應用在商業上,但是索尼的物理學家和工程師很快將它變成了非常流行的商業產品——電晶體收音機。索尼專門研究小型化。因為財力雄厚,索尼投資的研究生產出了磁帶錄音機、音響裝置、錄影機、數字光碟、影片遊戲和攝像機。1996年,韓國公司LG買下了天頂(Zenith)的大部分股票,這是美國最後一家生產電視機的公司。這次收購看起來就像是美國消費電子產品的墓誌銘,直到10年以後,蘋果公司用iPod奪走了索尼在數字音樂領域的領先地位。
第18節
個人電腦的到來
美國利用20世紀80年代的明星產品之一——個人電腦保持了市場領先地位。個人電腦大出風頭以前,製造業、零售業和金融公司早已開始使用計算機處理資料。這為外圍裝置、軟體和所謂的晶片創造了市場,晶片是小的晶體矽半導體,把它放在積體電路上可以變出很多電子戲法。順便說一句,半導體不是兼職的鐵路工,它像矽一樣,是介於導體和絕緣體之間的元素。
隨著計算機元件的價格下降,全國各地的愛好者開始組裝自己的小型電腦。1975年1月,《流行機械》雜誌的封面故事講述了這些業餘愛好者的一項成就,吸引了當時22歲的保羅艾倫(PaulAllen)和20歲的比爾蓋茨的注意力。他們自此加入了電腦新手的行列。差不多同一時期,20歲的史蒂芬沃茲尼亞克(StevenWozniac)和史蒂芬喬布斯(StevenJobs)也在車庫裡創立了他們的蘋果公司。邁克爾戴爾(MichaelDell)表現得更出色,他在得克薩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