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2 / 4)

小說:分眾的藍海 作者:雙曲線

立足中高收入群體是分眾執著堅持的定位目標。而在這塊市場逐步鞏固時,分眾大膽地將其定位人群擴充套件到一般購物者,進駐超市、賣場,但堅持的依然是“分眾傳播”的理念。“分眾傳媒賣場聯播網採用17’LCD和42’PDP,擺放的位置從進門上下扶梯到各個清潔用品、化妝品、食用品、冷凍食品、保鮮食品等的貨架、通道,再到收銀臺,全程覆蓋消費者的購買過程,在購物狀態中直接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慾望,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決策。”

要想找到一個獨特的位置,我們必須放棄傳統的邏輯思維。傳統的邏輯思維認為你要在自身或你的產品當中找到你的觀念,而定位要求你從預期客戶的頭腦中去找。不管是針對“知識時代”獨上高樓的白領們,還是在購買時猶豫不決的購物者,分眾牢牢抓住了“分眾傳播”的理念。

“分目標人群,聚主流影響”。將定位戰略“把玩”得爐火純青的分眾在該目標市場佔有的何止是一席之地?

資本戰略(1)

企業成立要錢,渠道擴充套件要錢,廣告推廣要錢,企業的發展勢必面對吞吐大量資金的需求。而“沒有資本,找資本;有了資本,缺戰略”,這是中國目前多數企業面臨的共同窘境與尷尬。

資本戰略能保證企業快速、安全、穩定、持久、健康地發展。同時,資本戰略實施得成功與否又關係到企業的生死。這絕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商業運作的“鐵的規律”。

另一方面,作為現代社會資本的基本組成部分之一,資金資本註定要展現自己的價值,而不僅僅只是技術、人力資本的附庸或變種。企業運營的歷史經驗更是表明,“這是個資本說話的年代”。

這是個資本說話的年代

中國進行開放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引進國外技術。在國有企業和本土民營企業與跨國公司的競爭中,技術手段(從產品工藝到管理體制)的劣勢也常常被描繪為勝敗的關鍵。其實這種邏輯在今天的商業競爭中顯得相當片面與幼稚。

技術固然重要,但是資本,而不是技術,在決定著產業的所屬權。

可以簡單地設想一下,只要擁有充足的資本,工程師和經理都是可以僱用的,市場可以開拓,甚至再先進的技術也是可以引進的。

在一個更具有象徵意義的例子裡,聯想電腦收購了技術更加“先進”的IBM膝上型電腦品牌Thinkpad。在此項交易達成後,就純粹的技術水平來說,聯想已經優於向來不以技術見長的主要對手戴爾電腦。可是,幾乎所有的產業評論家都對其是否可以擊敗戴爾表示懷疑。因為戴爾擁有聯想不敢想象的資本,而真正能在市場上呼風喚雨、“興風作浪”的無疑是資本雄厚的企業。

如果說這種說法過於“資本決定論”的話,或者我們可以從另一角度進行思考。

美國經濟的競爭力是來自哈佛這樣的文科學校(優勢在於法律制度和工商管理),還是麻省理工學院這樣的理科院校(優勢在於科學和工程技術)?毫無疑問,商業社會的主流觀點對這個問題從來不會含糊——只要有了深謀遠慮的資本制度,適應市場發展的科技自然可以因得到良好的資助而誕生。

相反,單純的科技水平(例如前蘇聯的軍事科技)在缺乏相應經濟實力的支撐下,也未必能將科技這一“第一生產力”轉化為國家或企業的競爭力。

即使從中國自身的改革開放發展實踐來看,今天仍能維持經營的企業,無疑不是源於運用適當的資本戰略保持優良的資本結構,維持持續的低成本。

所以,從國有企業到民營企業,不應該被一些似乎有理的“技術因素”——無論是眼花繚亂的電腦資訊系統還是更加顯得神秘莫測的“風險管理”擾亂視野,這些並非來自海外的跨國工業公司或者金融機構的優勢所在。無論是否犧牲“市場”,引入“技術”也無助於從根本上提高企業的競爭力。掌握好資本戰略中資本運作的流程才是企業成敗得失的根本。

關於資本戰略怎樣操作,江南春和他的分眾在資本籌集、資本投放和資本擴張的資本戰略主脈上的精彩表演又給中國相當數量的企業上了一課。

分眾資本戰略之“拿來主義”

資本是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心中長期的隱痛。

面對洶湧而來的全球化潮流,應對入世後境外商業勢力的大舉入侵、“搶灘圈地”,處於嚴峻形勢中的中國企業普遍在探索新的資本戰略。不過,大多數企業依然停留在原來的思維水平上——貸款,依靠銀行的支援獲得資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