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名為“家庭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孩子儘早地擺脫家庭教育”的報告。而所謂的“四心”和“四自”也是他在那次報告中提出的。
張煒所說的“四心”指的是愛心、用心、信心和耐心,在他看來,要使家庭教育取得好的效果,家長的這“四心”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是愛心,指的是正確的關愛,而不是溺愛。“這種愛是出自孩子終生髮展的需要,而不是眼前讓孩子少吃苦、輕鬆、安逸;實際上,你主觀上為自己培養孩子,但客觀上卻是為國家培養人才。”
其次是用心。“家教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工程,需要家長付出很多心血,需要用心。就是說要動許多腦筋來考慮這些問題,要把培養孩子作為自己的一項事業來做。每個孩子的情況都不一樣,不能套搬別人的成功經驗,需要自己多觀察、多分析、多琢磨,摸索出適合自家情況的家教方法。要講究方式方法,講究實效。”
然後是信心。“對自己的家教工程要有信心,不能遇到困難就灰心,就放棄。要不斷髮現新的變化、新的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最後是耐心。“教育子女一定要有耐心。孩子在改正身上存在的毛病時,要允許反覆,但要找到原因,予以解決。這種辦法不行,就換其他方法,一定要有耐心。對孩子不耐煩、訓斥都是對孩子心靈的傷害。要用家長的信心來換得孩子的信心。”
這“四心”之間是相互聯絡的,“有愛心才能用心,用心就會有效果,有效果就會增強你的信心。遇到曲折時要有耐心,要用心分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正如報告的題目所說的那樣:“家庭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孩子儘早地擺脫家庭教育”,“意思就是說主要培養孩子一種自立的能力,而不能有柺杖就走沒柺杖就不走。家庭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在各方面儘早健康成長起來,不用家長再為他們操心,他們也不再需要家庭教育。”對張煒來說,家庭教育的關鍵就是培養、鍛鍊和提高子女的自理、自立、自律、自學的“四自”能力。
家庭教育的目的(2)
首先要儘早培養和鍛鍊孩子在生活上的自理能力。“從小做起,生活起居、洗衣、做飯、收拾房間和個人物品、個人衛生,凡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儘量讓他自己完成,不要替代。對孩子的溺愛,是對孩子最大的坑害。教育培養他自己的事情自己操心的習慣。當孩子生活能夠自理的時候,你也就解脫出來了。”
張煒還舉了兒子的一些例子。“張愷元小學4年級時只有9歲,他可以自己騎腳踏車上下學;上初中時參加軍訓,就能夠幫助同學打揹包;上大學堅持不用家長送行,到北大辦理入學等各種手續比家長都快;到美國的第二天就自己開伙做飯,不久就買了汽車。”在國外的同學當中,張愷元以高超的烹調技術和嫻熟的駕駛技術著稱,生活上讓家人非常放心。張煒強調說:“千萬不要把孩子培養成書呆子,那樣即使成績再好,到社會上也是不行的。”
接著,張煒又強調了“自立”對孩子的重要性。“培養孩子早立世、早懂事,培養他們獨立的思想意識,提高他們對學習、生活、社會的認識和看法。要立長志,不能常立志。讓孩子學著考慮怎樣安排自己的事情,用什麼方法能夠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成績,怎樣才能跟老師和同學更好地溝通並保持融洽的關係。”
第三點是自學能力的培養。所謂自學能力,就是主動學習、積極學習的能力,“人們對任何一件事情的態度,決定了投入的程度。主動和被動地學習或做事情,其結果大不一樣。自學是主動學習和積極學習的體現,可以增強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能力。在學習上,只要肯動腦筋、肯下功夫,就會不斷超越自我,不斷進步。”
最後一點是自律,這是任何一個希望在某方面有所成就的人所必備的基本素質。“對自己提出嚴格的要求,並能夠自覺地按照這些要求去做,不輕易改變自己的計劃。制定一個計劃不是難事,但要不打折扣地執行好,卻不容易。不以事小而不為,要從小事做起,認認真真地做好每一件小事,積累起來,就會完成一件大事。”
實際上,張煒所提出的“四心”和“四自”也正是他對自己和對兒子的要求。然而這並不只是一個簡單的期望,幾十年來,他們也正是這樣做的,因而,張愷元所取得的成績也並不完全像神話那般難以琢磨。
家庭教育需要全方位溝通
對於張煒來說,家庭教育是一個需要全方位溝通的系統工程,孩子、家人、老師和社會,哪一個環節資訊不暢都會帶來一系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