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部分(2 / 4)

己毫不相干的人,無論對方接不接受。 堅信國家危亡之際,必須挺身而出,去捍衛那些自己不認識,或許永遠不會認識的芸芸

眾生,併為之奮鬥一生,無論對方是否知道,是否理解。

堅信無論經過多少黑暗與苦難,那傳說了無數次,忽悠了無數回,卻始終未見的太平盛

世,終會到來。 遺棄 孫承宗失望而歸,他沒有能夠拯救東林黨,只能拯救遼東。 魏忠賢曾經想把孫老師一同幹掉,可他反覆遊說,皇帝就是不鬆口,還曾經表示,如果

孫老師出了事,就唯你是問。 魏公公只好放棄了,但讓孫老師呆在遼東,手裡握著十幾萬人,實在有點睡不安穩,就

開始拿遼東戰局說事,還找了幾十個言官,日夜不停告黑狀。 孫承宗撐不下去了。 天啟五年(1625)十月,他提出了辭呈。 '1517' 可是他提了 N次,也沒得到批准。 倒不是魏忠賢不想他走,是他實在走不了,因為沒人願意接班。 按魏忠賢的意思,接替遼東經略的人,應該是高第。 高第,萬曆十七年進士,是個相當厲害的人。 明代的官員,如果沒有經濟問題,進士出身,十幾年下來,至少也能混個四品。而高先

生的厲害之處在於,他混了整整三十三年,熬死兩個皇帝,連作風問題都沒有,到天啟三年(1623),也才當了個兵部侍郎,非常人所能及。 更厲害的是,高先生只當了一年副部長,第二年就退休了。 魏忠賢本不想用這人,但算來算去,兵部混過的,閹黨裡也只有他了。於是二話不說,把他找來,說,我要提你的官,去當遼東經略。 高先生一貫膽小,但這次也膽大了,當即回覆:不幹,死都不幹。 為說明他死都不幹的決心,他當眾給魏忠賢下跪,往死了磕頭(叩頭豈免):我都這把老骨頭了,就讓我在家養老吧。 魏忠賢覺得很空虛。 費了那麼多精神,給錢給官,就拉來這麼個廢物。所以他氣憤了:必須去!

混吃等死不可能了,高第擦乾眼淚,打起精神,到遼東赴任了。 在遼東,高第用實際行動證實,他既膽小,也很無恥。 到地方後,高先生立即上了第一封奏疏:彈劾孫承宗,罪名:吃空額。 經過孫承宗的整頓,當時遼東部隊,已達十餘萬人,對此高第是有數的,但這位兄弟睜

眼說瞎話,說他數下來,只有五萬人。其餘那幾萬人的工資,都是孫承宗領了。 對此嚴重指控,孫承宗欣然表示,他沒有任何異議。 他同時提議,今後的軍餉,就按五萬人發放。 這就意味著,每到發工資時,除五萬人外,遼東的其餘幾萬苦大兵就要拿著儀,奔高經

略要錢。 高第終於明白,為什麼東林黨都倒了,孫承宗還沒倒,要論狡猾,他才剛起步。 但高先生的劣根性根深蒂固,整人不成,又開始整地方。 他一直認為,把防線延伸到錦州、寧遠,是不明智的行為,害得經略大人暴露在遼東如

此危險的地方,有家都回不去,於心何忍? 還不如放棄整個遼東,退守到山海關,就算失去縱深陣地,就算敵人攻破關卡,至少自

己是有時間跑路的。 '1518' 他不但這麼想,也這麼幹。 天啟五年(1625)十一月,高第下令,撤退。 撤退的地方包括錦州、松山、杏山、寧遠、右屯、塔山、大小淩河,總之關外的一切據

點,全部撤走。 撤退的物資包括:軍隊、平民、槍械、糧食,以及所有能搬走的物件。 他想回家,且不想再來。 但老百姓不想走,他們的家就在這裡,他們已經失去很多,這是他們僅存的希望。 但他們沒有選擇,因為高先生說了,必須要走,“家毀田亡,嚎哭震天”,也得走。

高第逃走的時候,並沒有追兵,但他逃走的動作實在太過逼真,跑得飛快,看到司令跑

路,小兵自然也跑,孫承宗積累了幾年的軍事物資、軍糧隨即丟棄一空。 數年辛苦努力,收復四百餘里江山,十餘萬軍隊,幾百個據點,就這樣毀於一旦。 希望已經斷絕,東林黨垮了,孫承宗走了,所謂關寧防線,已名存實亡,時局已無希望,

很快,努爾哈赤的鐵蹄,就會毫不費力地踩到這片土地上。 沒有人想抵抗,也沒有人能抵抗,跑路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