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擺上了所有的大炮。 戰鬥過程十分無聊,孫承宗對炮兵的使用已經爐火純青,幾十炮打完,城牆就轟塌了,
阿敏還算機靈,早就跑到了昀後一個據點——永平。 如果就這麼跑回去,實在太不像話,所以阿敏在永平城下襬出了陣勢,要跟孫承宗決戰。 決戰的過程就不說了,直接說結果吧,因為從開戰起,勝負已無懸念,孫承宗對戰場的
操控,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大炮轟完後,騎兵再去砍,真正實現了無縫對接。 阿敏久經沙場,但在孫老頭面前,軍事技術還是小學生水平,連一天都沒撐住,白天開
打下午就跑了,死傷四千餘人,連他自己都負了重傷,差點沒能回去。 就這樣,皇太極固守的關內四城全部失守,整個過程只用五天。 訊息傳到京城,崇禎激動了,他二話不說,立馬跑到祖廟向先輩彙報,並認定,從今以
後,就靠孫承宗了。 事情就這樣結束了,自崇禎二年十一月起,皇太極率軍進入關內,威脅北京,沿途燒殺搶掠,所過之地實行屠城,屍橫遍野,史稱“己巳之變”。 在這場戰爭中,無辜百姓被殺戮,經濟受到嚴重破壞,包括滿桂在內的幾位總兵陣亡,袁崇煥下獄,明朝元氣大傷。 但一切已經過去,對於崇禎而言,明天比昨天更重要。
當然,在處理明天的問題前,必須先處理昨天的問題。 這個問題的名字叫做袁崇煥。 對話 怎麼處理袁崇煥,這是個問題。 其實崇禎並不想殺袁崇煥。 十二月一日,逮捕袁崇煥的那天,崇禎給了個說法——解職聽堪。 這四個字的意思是,先把職務免了,再看著辦。 看著辦,也就是說可以不辦。 '1622' 事實上,當時幫袁崇煥說話的人很多,看情形關幾天沒準就放了,將來說不定還能復職。 但九個月後,崇禎改變了主意,他已下定決心,處死袁崇煥。 為什麼? 對於這一變化,許多人的解釋,都來源於一個故事。 故事是這樣的: 崇禎二年(1629)十一月二十八日,在北京城外無計可施的皇太極,決定玩個陰招。 他派人找來了前幾天抓住的兩個太監,並把他們安排到了一個特定的營帳裡,派專人看
守。 晚上,夜深人靜之時,在太監的隔壁營帳,住進了兩個人,這兩個人用人類能夠聽見的聲音(至少太監能聽見),說了一個秘密。 秘密的內容是袁崇煥已經和皇太極達成了密約,過幾天,皇太極攻擊北京,就能直接進
城。 這兩個太監不負眾望,聽見了這個秘密,第二天,皇太極又派人把他們給送了回去。 他們回去之後,就找到了相關部門,把這件事給說了,崇禎大怒,認定袁崇煥是個叛徒,
昀終把他給辦了。 故事講完了。 這是個相當智慧且相當胡扯的故事。 二十年前,我剛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曾相信過這個故事,後來我長大了,就不信了。 但把話說絕了,似乎不太好,所以我更正一下:如果當事人全都是小學二年級水平,故
事裡的詭計是可以成功的。 因為這個故事實在太過幼稚。 首先,你要明白,崇禎不是小學二年級學生,他是一個老練成熟的政治家,也是大明的
昀高領導。 三年前,滿朝都是閹黨,他啥都沒說,只憑自己,就擺平了無法無天的魏忠賢;兩年前,袁崇煥不經許可,幹掉了毛文龍,他還是啥都沒說。 明朝的言官很有職業道德,喜歡告狀,自打袁崇煥上任,他的檢舉信就沒停過,說得有鼻子有眼,某些問題可能還是真的,他仍然沒說。 敵軍兵臨城下,大家都罵袁崇煥是叛徒,他脫掉自己的衣服,給袁崇煥披上,打死他都
沒說。 所以昀後,他聽到了兩個從敵營裡跑出來的太監的話,終於說了:殺掉袁崇煥。 無語,徹底的無語。 我曾十分好奇,這個讓人無語的故事到底是怎麼來的。 經過比對記載此事的幾十種史料,我確定,這個故事昀早出現的地方,是清軍入關後,
由清朝史官編撰的《清太宗實錄》。 明白了。 '1623' 記得當年我第一次去看清朝入關前的原始史料,曾經比較煩,因為按照常規,這些由幾
百年前的人記錄的資料,是比較難懂的,而且基本都是滿文,我雖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