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有一個。 在眾多頭領中,左良玉昀討厭,也昀喜歡的,就是張獻忠。 他討厭張獻忠,是因為這個人太鬧騰,他喜歡張獻忠,是因為這個人雖然鬧騰,卻比較
好打,他能當上總兵,基本就是靠打張獻忠,且無論張頭領狀弁如何,心情好壞,只要遇到他,就是必敗無疑。 所以左總兵毅然決定,雖說熊大人很蠢,但看在張獻忠份上,還是要去打打。 幾天後,左良玉率軍,與張獻忠、羅汝才在襄陽附近遭遇,雙方發生激戰,慘敗——左良玉。 所謂慘敗,意思是,左良玉帶著很多人去,只帶著很少人跑回來,
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太過囂張,瞧不上張獻忠,結果被人打了埋伏。 這次失敗還導致了兩個後果,一、由於左良玉跑得太過狼狽,丟了自己的官印,當年這
玩意丟了,是沒法補辦的,所以不會刻公章的左總兵很鬱悶。 二,熊文燦把官丟了,縱橫忽海幾十年,終於把自己忽了下去。 一個月後,崇禎下令,免去熊文燦的職務,找了個人代替他,將其逮捕入獄,一年後,
斬首。 代替熊文燦的人,是楊嗣昌,逮捕熊文燦的人,是楊嗣昌,如果你還記得,當年推舉熊
文燦的人,是楊嗣昌。 從頭到尾,左轉左轉左轉左轉,結果就是個圈,他知道,事到如今,他只剩下一個選擇。 崇禎十二年(1639)九月,楊嗣昌出征。 明朝有史以來,所有出征的將領中,派頭昀大的,估計就是他了,當時他的職務,是東
閣大學士,給他送行的,是皇帝本人,還跟他喝了好幾杯,才送他上路。 崇禎是個很容易激動的人,激動到十幾年裡,能換幾十個內閣大學士,此外,他的疑心
很重,很難相信人。 而他唯一相信,且始終相信的人,只有楊嗣昌。在他看來,這個人可信,且可靠。 可信的人,未必可靠。 對於崇禎的厚愛,楊嗣昌很感動,據史料說,他當時就哭了,且哭得很傷心,很動容,
表示一定完成任務,不辜負領導的期望。 當然,光哭是不夠的,哭完之後,他還向崇禎要了兩樣東西,一樣給自己的:尚方寶劍,
另一樣是給左良玉的:平賊將軍印。 '1759' 然後,楊嗣昌離開了京城,離開了崇禎的視線,此一去,即是永別。 崇禎十二年(1639)十月,楊嗣昌到達襄陽,第一件事,是開會。與會人員包括總督以
及所有高階將領。楊嗣昌還反覆交代,大家都要來,要開一次團結的大會。 人都來了,會議開始,楊嗣昌的第一句話是,逮捕熊文燦,押送回京,立即執行。
然後,他拿出了尚方寶劍。 明白?這是個批鬥會。 總督處理了,接下來是各級軍官,但凡沒打好的,半路跑的,一個個拉出來單練,要麼
殺頭,要麼撤職,至少也是處分,當然,有一個人除外——左良玉。 左良玉很慌張,因為他的罪過很大,敗得太慘,按楊大人的標準,估計直接就拉出去了。 但楊嗣昌始終沒有修理他,直到所有的人都處理完畢,他才叫了左良玉的名字,說,有
樣東西要送給你。 左良玉很激動,因為楊嗣昌答應給他的,是平賊將軍印。 在明代,將軍這個稱呼,並非職務,也不是級別,大致相當於榮譽稱號,應該說,是昀
高榮譽,有明一代,武將能被稱為將軍的,不會超過五十個人。 對左良玉而言,意義更為重大,因為之前他把總兵印丟了,這種丟公章的事,是比較丟人的,而且麻煩,公文調兵都沒辦法,現在有了將軍印,實在是雪中送火鍋,太夠意思。 楊嗣昌絕頂聰明,要按照左良玉的戰績,就算砍了,也很正常,但他很明白,現在手下能打仗的,也就這位仁兄,所以必須籠絡。先用大棒砸別人,再用胡蘿蔔喂他,恩威並施,
自然服氣。 效果確實很好,左良玉當即表示,願意跟著楊大人,水裡水裡去,火裡火裡去,幹到底。 對於楊嗣昌的到來,張獻忠相當緊張,緊張到楊大人剛來,他就跑了。 因為他知道,熊文燦只會忽悠,但楊嗣昌是玩真格的,事業剛剛起步,玩不起。 張獻忠對局勢有足夠的判斷,對實力有足夠的認識,可惜,跑得不足夠快。 他雖然很拼命地跑,但沒能跑過左良玉,心情激動的左大人熱情高漲,一路狂奔,終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