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2 / 4)

身邊”,也就不足為奇了。

既然《哈利·波特》的作者有如此傾向,小說和電影情節反映了她的信念,潛移默化下,從小到大飾演哈利仔的演員雷德克里夫自然多少受到薰陶,不可能是保守家長一廂情願的乖乖仔。他現在估計已有逾億港元身家,比好些一流球星更富有,但他並沒有滿足,反而不斷希望“去哈利化”以免永遠被定型,特別是不想繼續當純情小男生。因此,他決定出演經典舞臺劇《戀馬狂》(Equus ),該劇講述少年人馬交,本身已相當大膽而廣富爭議,足以為“白馬王子”一詞回覆本來定義。飾演患上枯燥症的少年馬伕的雷德克里夫,更毅然堅持正面*演出,惹來同一批保守主義者和家長猛烈抨擊,認為他是騎劫了《哈利·波特》的少年偶像形象,教壞下一代去*。而引導他走入“歧途”的,自然是羅琳,因為他的*演出,和羅琳對《哈利·波特》臺前幕後書內書外的佈局,完全是一脈相承的。

延伸影畫:

* 《納尼亞傳奇》(The Chronicles of Narnia)(美國/2005)

* 《魔戒傳奇》(The Lord of the Rings)(美國/2001…2003)

延伸閱讀:

* 《Harry Potter’s World: Multidisciplinary Critical Perspectives(Pedagogy and Popular Culture)》(Elizabeth Heilman Ed:Routledge/2003)

* 《Harry Potter and Philosophy: If Aristotle Ran Hogwarts》(D*id Baggett Eds:Open Court/2004)

。 想看書來

女王 (The Queen)

時代背景 公元1997 年

地域背景 英國

電影製作 英國/2006/97 分鐘

電影導演 史蒂芬·弗里爾斯

電影編劇 彼得? 摩根

電影演員 海倫·米勒/ 邁克爾·辛/ 詹姆斯·克倫威爾/ 西爾維婭·西姆斯

劇情簡介 當黛安娜王妃意外死亡的訊息傳出後,世界震驚。大眾對英國皇室產生了懷疑,皇室信譽急劇下降,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這時並沒有站出來,而是和家人躲到了度假行宮巴爾莫羅堡的高牆之後。首相托尼·布萊爾一上任就要面對國內日益高漲的反皇室情緒,壓力頗大,他必須儘快找出辦法,令女王和人民的關係再次和睦起來。

英國王室剩餘價值論

“申報利益”是一句潮語,我得招認自己是英女王粉絲。她那套不輕易表露情感,不為小事大驚小怪,永遠知道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的人生態度,即她認為的“英國美德”,如今已成追憶。海倫·米勒在電影《女王》演活英女王,和一般的模仿秀不同,觀眾唯有透過她的演技、配合導演小心翼翼的佈局,才能逐漸發現王室在現代社會的剩餘價值,才明白女王大半生的冷酷、近十年的不太冷,大概都別無選擇。

電影對後911布什的暗諷

《女王》表面上說的完全是英國的故事,其實不盡然,因為它不斷和美國作對比。每當改革派提出廢除君主立憲,君主派最形象化的響應,就是國王讓政客學會謙卑,否則“英國總統”變成國家元首,就像美國總統那樣自稱代表民意和“神意”,在國家危急時可能毫無制約。電影中,女王幕僚羅賓.簡福林爵士偷偷對首相布萊爾說,女王依然相信王室代表“神”,布萊爾叫對方不要把神牽扯進來,這其實已和布什9?11後言出必神的作風針鋒相對—畢竟,神權是布萊爾不能掌握的。末段女王提醒布萊爾,他也必會遇見突如其來的負面民意,暗示只要有她在,政府的低民望、國民對國家的信念,就可以兩者區別,這也是諷刺布什近年的低民望和美國人的國家認同被捆綁在一起。

回到現實,英國君主立憲制屹立未倒,全賴三派理論苦苦支撐。感性的說法相信君主一世二世三世地延續歷史,比民選領袖更能週而復始地代表“國格”。理性的說法認為法律賦予虛君儀式性權力,才能在行政上區別“國家”和“政府”這兩個概念,併為它們確立純哲學性的主從關係。至於理性和感性之間的灰色地帶,更是王室殘存的基石。女王一生拒絕接受“訴心聲”訪問,以為個人道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