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的組織不時進行內戰。同時,“王國和共和國”體制問題、“共產主義和保皇主義”問題促使人民互不信任。另一個複雜因素是南斯拉夫的多民族問題:塞爾維亞人、門的內哥羅人、馬其頓人、克羅埃西亞人和斯洛維尼亞人在不同程度上都表現出了分離主義的傾向,新怨舊恨造成他們之間的不和。
希臘和南斯拉夫局勢的根本差別在於英國的政策。用丘吉爾的話來說:“我們在一處地方支援國王,在另一處地方又支援共產黨。”1944年的頭幾個月裡,鐵托的游擊隊和威爾遜的司令部之間建立了日益密切的關係。英國不僅把大量軍需品送交給鐵托,而且還安排好由英國各種突擊隊及其他特種部隊同鐵托的游擊隊在達爾馬提亞沿岸和內地進行過多次聯合作戰。1944年5月,德國的一次空降襲擊把鐵托從波斯尼亞的司令部趕走。鐵托乘飛機逃往義大利,再從那裡前往南斯拉夫的維斯島,那裡在盟國海空軍的保護下,鐵托不再受到德軍的襲擊了。總的來說,英國當局和游擊隊之間的私人和作戰關係都是十分友好的。
英國人越是對鐵托友好,就越是對米哈伊洛維奇冷淡。1943年12月,英國軍事代表團奉命離開米哈伊洛維奇的司令部。英國政府一方面在軍事上與米哈伊洛維奇決裂,另一方面又作了很大的努力,想說服國王彼得拋棄米哈伊洛維奇而與鐵托妥協。直到1944年6月1日,南斯拉夫國王才在英國的壓力下聽從後者的意見,任命伊凡·舒巴希奇為首相。象鐵托一樣,舒巴希奇是克羅埃西亞人。他深信自己有把握促使國王彼得與游擊隊領袖和解。這也是英國政策的主要目的。經過一系列會議以後,他們於6月16日大體上達成了一項協議,同前一個月在希臘兩派之間達成的協議相仿。
儘管英國對南斯拉夫和希臘採取了兩種顯然不同的軍事政策,它在兩國所追求的目標實際上是一致的。丘吉爾希望,無論是希臘或是南斯拉夫,改組後的流亡政府與抵抗運動的領袖之間應達成一種相互可以接受的妥協,由此所產生的政府將會是親英的。
一般說來,美國的政策是支援英國行動的,但是馬歇爾和羅斯福總有點猜疑,擔心英國會在巴爾幹用某種方式把美國軍隊捲入不愉快的冒險行動中去。
俄國人為了對巴爾幹各國表示關切,分別於1944年1月和7月派遣軍事代表團到鐵托和希臘全國人民解放軍那裡去。1943年12月21日,蘇聯政府正式宣告,他們同意英國謀求促進鐵托和南斯拉夫王室流亡政府之間的合作,因此丘吉爾在對南斯拉夫的政策上想與斯大林協調的努力總算取得了一點成就。從鐵托後來的幾次行動中不難看出,俄國可能曾向他施加過一些壓力,以促使他尊重上述政策。可是在希臘,當英國人於1944年5月初感到慎重的做法是要求斯大林同意和支援他們的政策時,俄國人起先卻拒絕合作。
地中海的軍事問題完全從屬於1944年上半年在英國進行的規模巨大的備戰工作。1944年1月14日,艾森豪威爾到達倫敦,就任新的指揮職務。這時離諾曼底登陸日期不到六個月。他從聯合參謀長委員會接到的指令很簡單:“你們將登上歐洲大陸,並同其他盟軍配合作戰,其目的在於攻入德國的心臟和消滅它的武裝部隊。”計劃和準備工作已經開始,但是在盟軍可以發動進攻之前,還有大量具體工作要做。此外,艾森豪威爾還必須作出一系列決定,或說服他的上級來作出決定,而這是相當棘手的,固為這涉及盟軍人員對各自祖國的忠誠以及陸海空軍對自己軍種的忠誠,而這些因素常是互相矛盾的。
首先作出的一些決定中有一個是關於他指揮下的空軍地位問題。艾森豪威爾和馬歇爾都堅持,空軍的全部打擊力量應由這次進攻的最高統帥來指揮。可是,丘吉爾和英國皇家空軍的某些高階將領卻認為,戰略轟炸比任何直接的支援地面部隊的任務更為重要。他們認為,如果重轟炸機由艾森豪威爾指揮的話,幾乎可以肯定,這些飛機將被濫用。經過長期討論後,到4月才達成了協議。艾森豪威爾在細節上作了讓步,而在要點上則取得了勝利。於是盟國遠征軍最高司令部從4月起直到諾曼底登陸的“緊急時期”結束時為止,一直指揮著英美兩國的戰略空軍。但是,艾森豪威爾的命令必須透過早已成立的轟炸機指揮部的渠道來下達,而如果沒有接到盟國遠征軍最高司令部的正式命令,轟炸機指揮部有權自由調動它的部隊,來進行它所決定的戰略轟炸。
在地面部隊的指揮系統方面,也出現了類似問題。在卡薩布蘭卡,曾經達成這樣一項嘗試性的協議:進攻法國的盟軍最高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