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kerfamilie)”所承擔起的任務。甚至在那個時候,他也還是沒有把霸佔外國領土的行徑說成是代表歐洲的一項行動,他只是說要把那些德國人居住的、過去屬於德國的、或者經濟上是德國所不可缺少的國家加以統一。
希特勒本人對新秩序的種種宣傳一般總抱冷漠的態度,這一點不僅在他對德國作戰目的的公開宣言中有所反映,而且也表現於他不願意考慮他的顧問們向他提出的某些建議。這些顧問建議按照德國政論家不時提出的比較開明的方針去改組歐洲大陸。德國外交部顯然至少有兩次向他提出了這種性質的建議,可是兩次都立即遭到拒絕。第一次是在比利時投降之後,馮·施特恩格拉希特(後來是德國外交部的國務秘書)向他建議成立一個歐洲合眾國;第二次是在1942…1943年冬天,當時裡賓特洛甫顯然已經擬好了一項計劃,準備在德國的領導下使各被佔領國家重新取得一定分寸的獨立。
每當希特勒考慮重新安排歐洲地圖時,他所想到的就是征服,接下去在可以辦到的地方就直接併吞。戈培爾曾經扼要地說明了希特勒在這方面的態度。1941年2月11日,他在體育館發表演說對,直截了當他說明德國是在為它的生存空間而戰,“至於生存空間是怎麼一回事,我們可以等到戰後再去討論”。關於希特勒如何追求生存空間一事,在1940年法國淪陷後暴露得特別清楚。他對法國戰敗的第一個反應是強迫法國割讓大片領土,把它們併入德國版圖。接下去,經過仔細考慮後,他打定主意:從英帝國方面或許可以獲得更多的利益,於是他推遲了肢解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工作,以便使後者能追隨德國進攻英國。最後,當英帝國拒不屈服時,希特勒又把注意力轉向東方,因為對蘇聯發動進攻似乎使他可以獲得他在其他地區不能得到的大片領土。
希特勒改組西歐的初步計劃,載在1940年6月19日在戈林總部召開的一次會議的報告裡,因而儲存下來了。該報告表明,希特勒當時已經決定要把挪威和盧森堡變成德國的一個組成部分。比利時的地位則仍在考慮之中,因為德國有可能給予“佛蘭芒人特殊的待遇”並建立“一個勃良第邦”。至於法國,阿爾薩斯和洛林將“重新併入”德國,同時還將成立一個“布列塔尼自治邦”。法國不得不付出的代價還不僅是這一點,因為希特勒顯然還想併吞法國北部和東部的大片地方,“這些地方根據所謂歷史的、或者政治的、人種的、地理的理由,或是根據任何其他的理由,可以被認為是不屬於西歐而屬於中歐的”,因此他授權內政部的施圖卡爾特根據這種方針去擬訂一個肢解法國的計劃。
可是,希特勒經過仔細考慮後,似乎已經斷定,“將來對英國作戰時,倘使以可能的最為有效的方式”同法國人“合作”,那就對他更為有利。在這階段,把力量集中在英帝國的“破落產業”(1940年11月13日他同莫洛托夫談話時這樣形容它)上,似乎可以獲得較多的利益。因此,希特勒決定:他“不準備併吞法國(看來俄國人原是這麼揣想的),他只是想組成一個有共同利害關係的大國的世界性聯盟,包括西班牙、法國、義大利、德國、蘇俄和日本”,並且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從北非到東亞”想犧牲英國來滿足自己的所有國家的“一個聯盟”。如同裡賓特洛甫所說的那樣,希特勒對俄、德、意、日四國勢力範圍的劃分問題的確作了長時間的全面的考慮,並且開始意識到,“使它們的生存空間發展的勢頭正常地全部指向南方,將是明智的方針”。日本已經轉向南方了,但是它不得不工作幾世紀,才能鞏固在那裡獲得的領土。同樣,義大利也將向南方,向北非和東非擴張。至於德國本身,它已“同俄國劃定了自己的勢力範圍”,等到西歐的新秩序建立起來後,它也將向南方,即“在中非境內德國以前的殖民地”尋求生存空間。作為德國的勢力今後將向“南方”擴張的一個保證,希特勒和裡賓特洛甫顯然準備在使蘇聯加入三國公約的那項協議草案的第一個“秘密議定書”內寫入一項宣告,大意是:除了“在締結和約後,歐洲各國的領土將進行的調整”外,德國的領土要求將指向“中非地區”。
因此,在1940年夏末和1941年春天之間的幾個月裡,希特勒的真正意圖這一次倒是由納粹宣傳人員忠實地反映出來了,因為希特勒顯然準備承認,德國的命運(至少是它最近將來的命運)在於南方的非洲。如同希特勒在1940年9月17日同蘇涅爾會晤時告訴他的那樣,他並不把德國在中非獲得“一大片殖民地”看作是一片“移民區”,因為德國在歐洲大陸上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