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事先一點也不知道“巴巴羅沙戰役”的計劃。希特勒或者裡賓特洛甫不時會很不滿地評論德蘇關係的情況,但是,甚至在1941年6月2日勃倫納山口的會議上,裡賓特洛甫還叫齊亞諾放心,說馬上就要對蘇開戰的謠言實在為時過早。然而,義大利人已經從過去一年的事態發展中得出了他們自己的結論,所以當裡賓特洛甫6月15日在威尼斯宣佈德國即將向蘇聯政府提出最後通牒時,他們並不感到意外,並且在裡賓特洛甫說德國準備單獨對付蘇聯時也不感到沮喪,墨索里尼立即向希特勒表示他可以派一個義大利軍團到東線去。
6月22日凌晨3時,德國駐羅馬公使奧托·馮·俾斯麥親王遞交給齊亞諾一封致墨索里尼的長信,希特勒在信裡解釋何以這樣匆促通知他的原因說,進攻的最後決定是直到21日晚上7時才作出的。他羅羅嗦嗦地敘說必須在解決英國以前先消滅蘇聯,他還談到同義大利分享烏克蘭的財富。他接受了墨索里尼出兵的建議,但宣告並不急於要這些軍隊,義大利對德國的最好的幫助就是加強北非的兵力,在海上和空中顯示出更加旺盛的鬥志,並作好隨時入侵法國或突尼西亞的準備,如果法國一旦違反條約義務的話。
儘管墨索里尼出兵的建議受到了這樣冷淡的對待,他還是儘早於6月22日便對蘇聯宣戰,並於次日答覆了希特勒的來信,向他保證法西斯黨老衛士對戰爭具有無比的熱情,義大利人民也具有高昂的鬥志。他決心要在希特勒預期會打贏這場戰爭的戰線上一顯身手,並對軸心國的作戰提供較多的兵士和較少的非戰鬥工作人員,從而提高義大利的威望,因此他急忙派出由三個師組成的一個軍團到東線去,並計劃儘快再派出一個軍團。希特勒雖然一度不願意接受更多的義大利軍隊,但是到了1941年秋天卻同意接受了,並且提出意軍應該參加征服高加索,因為外高加索被指定為義大利“生存空間”的一部分。1941年12月底,他甚至要求墨索里尼查明義大利的增援部隊能否在春天進入陣地。
然而,“義大利徵俄軍團”直到1942年7月才擴充為義大利第八軍,共有十個師二十二萬人。對義大利來說,裝備這樣大一支部隊並不是容易的。而且,等到這支部隊開抵前線以後,德意兩國又在給養問題上發生了慣常的磨擦。義大利部隊總算沒有遭到什麼不幸便度過了1941…1942年的冬季,可是,1942年12月到1943年1月的蘇軍攻勢卻使他們承擔了一項力所不逮的任務。這兩個軸心國的夥伴關係由於斯大林格勒慘敗後的相互指責而並沒有改善。當蘇軍在1943年1月全線突破,德國人拒不供給義大利人以任何機動運輸工具時,第八軍只得儘可能自行設法從頓河退到基輔。倖存的殘餘部隊只好撤離前線。
德國進攻蘇聯後不久,墨索里尼曾表示希望德國會“大遭挫折”,因為如果德國獲得全勝,義大利就會淪於附庸地位。然而甚至當裡賓特洛甫在1941年5月13…14日匆匆訪問羅馬,為赫斯飛往英國一事進行解釋時,墨索里尼似乎還沒有認識到德國人對赫斯這次出走可能對義大利產生的影響感到多麼驚慌,也沒有作出任何努力來利用一下這種局勢。他仍象往常那樣,從空話中尋求安慰。儘管這場戰爭已經毀壞了法西斯政權的軍事聲譽和它在東非的帝國,墨索里尼在慶祝戰爭一週年時,還在法西斯議會中發表了一篇紀念講話,勉強地恭維了德國人一番,而私底下則忿怒地傾吐出對德國人的種種不滿。
但是,他還是欣然接受了希特勒的邀請,前去訪問東線。這次會晤後來推遲到1941年8月25…28日,其唯一原因似乎是,軍事行動進展得比原來預期的要慢。就義大利來說,這次會晤毫無收穫,墨索里尼可以聊以自慰的是:既然德國人未能在預期的八個星期內打敗俄國人,希望他們會認識到他們不能指望單獨打贏這場戰爭,因而他們會保證尊重其他國家的民族和社會理想,以便尋求它們的支援。墨索里尼回國後不久,就覺得有必要消除人們的猜疑,以為這次訪問使他產生了敵對情緒,因此他正在加速完成“阿爾卑斯壁壘”,可是事實上,根據齊亞諾10月13日日記中的記載,他認為義大利所能指望的最多也不過是成為德意志歐洲的一個行省,而且,如果它抗拒德國的任何要求的話(不管這些要求多麼蠻橫無理),它就可能會落到同那些被征服的國家同一命運,成為僅僅是德國的一個殖民地。
1941年10月中旬,德國人突然改變了態度,邀請齊亞諾於10月25…29日訪問德國和東線。他受到異常殷勤的接待,並且聽到對意軍的戰績和義大利在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