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並將拒絕任何一種形式的保護或進行干涉的建議。4月18日,荷蘭駐東京公使又向日本外相作了同樣的保證。
日本的這些舉動引起了國外的猜測,認為可能是日本自己在謀劃奪取東印度。4月16日,美國駐巴黎大使向華盛頓報告了法國外交部提出的一個建議,認為英國、法國和美國可在東京採取共同措施,提醒日本人,在締結1921年的四國條約時,各簽字國曾保證尊重荷蘭在太平洋的權利。可是,赫爾卻寧願單獨行動,他採取的方式是在4月17日向美國報界發表了一個宣告。赫爾在宣告中對日本人所謂的荷屬東印度的命運與他們有特殊利害關係表示異議,並聲稱,採用非和平手段來改變那裡現狀的任何做法,都將損害整個太平洋地區的和平與安全。赫爾在4月20日同日本大使會談時,對日本報刊主張在東亞和南洋實行日本式的“門羅主義”,作了相當尖銳的抨擊。
事態未再發展,直至5月10日德國入侵荷蘭。赫爾在當天向英國大使建議,英國應保證不干涉東印度。他擔心,如果盟園派軍隊到那裡去,日本將以之為藉口行動起來。第二天,有田把他4月15日宣告的抄件交給英國、法國和德國大使,聲稱歐洲的事變使日本政府更加深切地關注東印度的情況。他也向荷蘭公使表示,希望荷蘭政府堅持其維持原狀的態度。赫爾擔心這可能預示日本將採取某些軍事行動,於是在5月11日又在報上發表一個宣告,提到了先前對尊重東印度現狀所承擔的義務,並說,這些義務需要不厭其煩地經常重申。5月11日,英法兩國都派軍隊到荷屬西印度的庫臘索島和阿魯巴島,這一行動使日本對東印度的前途又產生了新的緊張和懷疑。羅斯福和赫爾立刻勸說英國政府宣告沒有佔領東印度的任何意圖,一面勸說荷蘭政府否認有要求這種援助的打算。
5月16日,赫爾同日本大使堀內進行了長時間的嚴峻的會談,堀內向他詳細地詢問了有關荷屬西印度的情況。赫爾確信日本政府正在試圖尋找藉口,對東印度進行干涉,他認為,如果美國政府不是從一開始就採取堅定的立場,如果它不是立刻就向英法兩國施加壓力,強使它們否認有進軍荷屬東印度的意圖,那麼日本人非常可能在1940年夏天就已向東印度進軍了。
不過,看來赫爾是誇大了日本想立刻進行侵略的意圖。日本當然是覬覦東印度的,並且希望有朝一日佔有這些地方,但是它尚未準備好作如此冒險,因為這樣做幾乎肯定會同英國打起來。1940年8月10日,木戶在日記中寫道,海軍軍令部長伏見親王說,海軍希望目前避免對荷屬東印度和新加坡用兵,另外,即使作出這樣進攻的決定,至少也需要八個月的時間進行準備,因此仗越遲打越好。同時,看來軍方雖然不喜歡米內內閣努力想與英美達成和解的做法,並且正在策劃推翻這個內閣,但是在中國事件獲得解決和蘇聯的意圖變得更加明確之前,它並不希望日本捲入戰爭。日本人其實是色厲內荏:日本政府在1940年春天正為了海外供應的原料,尤其是石油、橡膠和錫而擔憂。英國和法國的戰時需要,使這兩個國家限制從它們的殖民地輸出原料到日本,而日本同美國的經濟關係則仍然處在不穩定的狀態,美國隨時可能禁運石油和其他出口品到日本。假如荷屬東印度受到英國或美國的控制,則該地區對日本的供應也可能受到限制。日本希望在它尚未準備好進入東印度之前,不讓任何人進去。因此,它一方面堅持要維持那裡的現狀,另一方面又不喜歡美國提出的建議,要日本和美國互換照會,來保證歐洲各交戰國在太平洋上所轄領土的現狀。
隨著德國在歐洲的節節勝利,先是低地國家,隨後是法國,都被希特勒的軍隊打垮,東京又為德國在遠東和太平洋的意圖發愁。德國如獲全勝,是否會強逼戰敗國割讓它們在太平洋地區的殖民地,而不顧日本在那裡的權益呢?由於日本沒有參加軸心國,德國對它不負有義務,甚至可能不能忘懷它曾努力同英美保持友好關係而懷恨在心。德國政府並不急於對日本在5月11日採取的措施作出答覆。直至日本方面透過它駐柏林的大使提醒此事以後,德國政府才指示駐東京的奧特,要他說明,德國政府對“荷屬東印度問題不感興趣”。奧特在5月20日照辦了。但未能消除日本對東印度的憂慮,它對東南亞和整個太平洋根本不放心。
法國的崩潰使法屬印度支那的問題突出了。6月19日,日本政府要求暫時封鎖印度支那與中國的邊界,禁止過往交通,要求法國當局同意日本派去檢查員,以保證永遠禁止任何可能助長重慶作戰能力的過境運輸。法國政府於6月20日